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格式:  PPT
  • 大小:  1.57M    35张
  • 时间:  2015-0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5页)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5页)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5页)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5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
写作背景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篇文章。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学习目标
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学体裁:
文体形式:
三要素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作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点
论据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有所感触而叹息。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哄骗。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结合课文注解,通读全文,并思考: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
研读赏析
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敌论点中 “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
敌论据中 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
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失掉 他信力
发展 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直接反驳
突破口
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研读赏析
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研读赏析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间接反驳
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关汉卿
英勇献身,追求真理,谭嗣同
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
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岳飞
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研读赏析
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研读赏析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研读赏析
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个词“ ”、“ ” 有力地嘲讽、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和嘴脸。
自欺力
他信力
思考:“他信力”的表达效果
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统治着极其御用文人的讽刺。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
国的脊梁”?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中国的脊梁
2、概述下面的论据的表述各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该论据可以用来证明一个什么论点。
(1)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奋笔疾书,即使累得双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了为人们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一般陈述——)
(2)曹雪芹举家食粥便有了名著《红楼梦》;贝多芬在雷电暴雨中听到命运叩门便有了不朽的第五交响曲;爱因斯坦苦思冥想忘了家在何处便有了相对论……
(排比铺陈——)

(3)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为人类贡献了聪明才智使后人享用不尽。
(分类列举——
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
(4)战争年代,黄继光、董存瑞为了民族的独立,赴汤蹈火;和平时期,邓稼先、蒋筑英为了祖国的强盛,呕心沥血。
(事例对举——中华儿女有崇高的爱国精神。)
(5)德国化学家维勒研究一种铝矿石,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 机会;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 “钒”。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法国化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
(正反对照——
粗心与细心之间,差距天上地下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练习:你能说服他们吗?
同学们知道: 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 今天的我们还会更坚定地说: 中国人从来都是有自信力的.
请以” 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