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格式:  PPT
  • 大小:  706K    18张
  • 时间:  2015-0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7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检查预习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

3.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8.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10.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11.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12.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1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14.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15.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第互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再见
小楫夜泊
QQ:6394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