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朗诵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朗诵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选修课《朗诵》教案1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口语训练系列之一——朗诵

主讲人:卢忠

上课班级:高一(112人) 地点:综合楼601室   时间:2006年3月8日

 [开课的意义]

1、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朗诵能力训练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听、说、读、写” “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朗诵能力训练非常必要。 今天,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朗诵训练十分迫切 。大多数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朗诵没有激情,缺乏朗诵的技巧,加强朗诵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从学生写作训练看,加强朗诵训练尤为重要 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源于语言词汇的匮乏,与阅读欣赏好的文章较少有很大关系。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推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搜寻一些精典的、优美的诗篇、散文,在提高同学们朗诵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特别是诗歌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

2、学习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的水平。做到仪态大方,吐字清晰,语音标准,声音洪亮。

3、认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密切接触语言,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作品的欣赏能力。

4、通过朗读,.增大语文的阅读量,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具备社会交际能力,便于工作与人沟通打下基础。

6、通过当众朗诵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紧张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运用听录音示范与自我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同学模仿示范材料练习。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后,教给朗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再通过分小组训练,互相评点,共同提高。最后开展“课前5分钟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自己寻找优秀材料,在班上朗诵,其他同学聆听并评点。

[教学安排]:7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训练系列之一——朗诵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第一课时)

第一章、朗诵的要点

一、 朗诵的基本要求: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朗诵中的换气
1、停顿除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句子中的也要注意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2、重音,就是在词和语句中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可突出文章的重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为语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气息的控制
1、 换气就是用气的过程,播出的内容千变万化 ,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补气和换气是一种朗诵技巧。依情取气,依照感情发展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
2、 补气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边听边读边体会。方法指导:读短小精悍的诗歌,绕口令,散文之类进行训练。
3、 紧张实际是口唇的紧张,在朗诵之前要做些口唇练习,如:将舌头在口腔内360度大循环十五次左右。
   四、声音的魅力
1、 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气息短,做姿不正确会造成紧张。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深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
2、 朗诵爱好者最主要是要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心情,引起听众的共鸣。你应该为自己而读。将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会其他,不要玩嗓子。
3、 练习远近距离感。这个练习对于我们读文章中的对话是很有帮助的。朗读要有目标对象。
4、 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储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将两肋打开,小腹收紧,肚皮始终是硬的,这就是气息支撑。不要管自然条件多么困难,也要把气沉下去。胸腔共鸣能产生磁性的声音。练习24个葫芦48个瓢。
5、 鼻音前后不分要练习,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6、 平翘舌音一定要读准:zhi chi shi ri z c s 

(第二课时)
第二章 朗诵的技巧

一、          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

(第三课时)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第四课时)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五课时)
五、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手段。
 2.把握作品的基调。
 3.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
 【训练程序】
 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4)下面是鲁侍萍回亿往事、揭露周朴园罪恶的两段话,一段是相认前、一段是相认后,相认前后,鲁侍萍的怨愤之  情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相认以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相认以后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第六课时)

六、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第七课时)

七、名家与朗诵 

每当人们说起“生存还是死亡”这句《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时,总会想起在电影《王子复仇记》中为哈姆雷特配音的孙道临先生。在这部戏中,道临先生以明晰、纯正的言语,顿挫有致的节奏,生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那位丹麦王子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语言技巧。

有人说,听孙道临先生朗诵是一种享受,他能让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无穷韵味。

但有意思的是,道临先生在年轻时却羞于在公众面前大声吟诵,因为他觉得再好的作品一说便俗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演出却改变了他对朗诵的看法,大约在五十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广场面对上万名观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时,观众激昂的情绪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强烈的共振,他感到:“诗,不再只是环流于心底的孤独的潜流,她还能飞向听众,引起交叉共鸣和回响。她沟通千万人的心灵,共同溶入一个时代的感情巨流之中。比起演戏来,朗诵需要和观众更直接的交流和相互感应,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煽动力。”

因此,尽管道临先生称朗诵只是他的“业余”活动,但事实上他数十年来为朗诵艺术的传播着实作出了巨大贡献,录制了许多优秀的朗诵作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道临先生又应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银汉神韵———唐诗宋词经典吟诵》中朗诵十首古典诗词。虽说这些诗词对道临先生并不陌生,他早已在不同场合朗诵过无数遍,但依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放过哪怕是细小的一个疑问,十分投入。在朗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时,道临先生完全沉浸在诗人艰难凄苦的处境中,蓄积已久的悲恸之情如火山般迸发而出,悲怆激昂地喷涌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然后又以低沉、凝重的声调念出最后两句诗:“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最后将“波—声—小”重复吟咏,且声音、气息渐次减弱,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诗中忧伤怅惘的意绪。而在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当朗诵到“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道临先生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的朗诵主要表达作品所蕴含着的千古神韵,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悠远、隽永的精神之美,让人有所感悟;同时也来源于作品声韵格律的音乐之美,让人击节而能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孙道临朗诵堪称典范。    

[课后小结]:

朗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多读美文,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优美诗文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让其它的同学一起来聆听。一篇篇文章如清澈的流水,经过同学们铜铃般的声音传递,流淌在大家的心田,提高了审美水平和阅读水平。同时同学们懂得了流利的表达是多么重要,体会到了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的成就感。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变得果敢、信心了,看到了一个新的自己。同学门的朗诵水平提高了,速度也大大加快,曾经的“沉默寡言”如今便得“能说会道”,曾经作文的“理屈词穷”,如今也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羞羞答答”,如今也开始“落落大方”。班里同学的变化都源于这朗诵活动课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