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7 诗三首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7 诗三首

  • 格式:  DOC
  • 大小:  74K    11张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3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8 诗三首 2 七中 马建民
7 诗三首

三维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
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信息筛选
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包括诗题、作者、内容)。
请学生站起来示范朗读。(注意断句)
方法点拨
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能力提升
一、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4、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扩展提问: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

2、解读第三、四句。

扩展提问:第三、四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扩展提问:第五、六句中,“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解读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扩展提问:最后两句有何特色?

规律总结
一、《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二、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拓展探究
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责,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说: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课堂小结
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感觉距离产生美。本诗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准备默写。
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短歌行
导语设计
身处动乱时代,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常常会感叹人生的短暂,有的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甚而有的归隐田园山林,消极避世。然而世上还真的有不惮于前驱的真的猛士的存在。他们珍惜岁月,发奋努力,拓展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试看,身处动乱时代的曹操是怎样奋发图强、拓展人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短歌行》。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曹操简介
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魏武帝集》传世。
2.背景简介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信息筛选
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分析鉴赏
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合作探究
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
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之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洋溢全诗的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
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第三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诗的语言上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以致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感受他独特的魅力的同时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故事导入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而且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字词解析
少:指少年时代。
通:适应、迎合。
俗:世俗。
韵: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一去三十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有人疑为“十三年”,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彭泽县令,是十三个年头。
羁鸟:笼中鸟。
池鱼:池中鱼。
故渊:鱼原来生活的水潭。
守拙归园田:守住自己的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守拙,守住愚拙,这里是谦虚的说法。
暖暖(a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世俗的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信息筛选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合作探究
一、“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

(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

(1)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2)哪一句是点题句?

(3)归西圈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能力提升
请学生自由阅读全文,按照顺序解读全诗内容。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淡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规律总结
学生讨论并归纳写景的特点。
明确:①诗中的景物普通:草屋、榆柳、鸡鸣、狗吠等。②层次分明:诗中的景有远近,有动静,有图有声。③色彩淡雅、冷色为背景,缀以暖色。
学生讨论并总结诗人是采用何种手法表达感情的。
明确:①叙事抒情,②写景抒情,③言志抒情。

分析鉴赏
分析鉴赏本诗的写作特点。
一、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课堂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作业设计
1、背诵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
2、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并尝试翻译鉴赏。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三首》答案
《涉江采芙蓉》
信息筛选:
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扣《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
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宛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合作探究:
明确:
诗歌翻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
一、4、
涉江采芙蓉
踏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吧。
回头望望远处那曾经的家,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至终老。
二、1、明确: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可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明确:延续着第一、二句”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
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号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明确:这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家人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l
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羊、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4.明确:这是痛苦的浩叹,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的叹息!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明确:当读到结句时,让人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 心魄的巨声。在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
规律总结:
一.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砍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常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二.明确:可用以下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拓展探究:
明确: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衷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短歌行》
信息筛选
明确:全诗可分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叙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
分析鉴赏
1.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j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2.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一方面诗人自己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埋想。
合作探究
明确:( l)诗歌用典贴切。特别是化用《诗经》里的诗句,好像出自一个人的口,贴切自然。最后,又引用“周公”作比,突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之恳切,都非常到位。
(2)文章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结合紧密,既有对客观生活的描绘,又有对自己主观精神的抒发.志向高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体现了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

信息筛选
明确:标题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这首诗的题眼。
合作探究
一、1、明确:尘网,樊笼。
(1)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要特别注意,“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来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自己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他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明确:”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1)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翻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于是,此时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了。环境之劣.时间之久.催促着他确实应该归向园田了!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2) 明确:“守拙归国田。”
(3)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耙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渊明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固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明确:归向园田。
(1)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卡余亩,草屋八九同,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予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
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能力提升
1.解读明确:“少无适俗韵”是写少年时我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点明少年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