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 祝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2 祝福

  • 格式:  DOC
  • 大小:  70K    7张
  • 时间:  2016-02

《祝福》详细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祝福》详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2、落实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
3、分析祥林嫂人物性格及其悲剧。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式:PPT课件。

第1课时
导语:
叙事型文学作品的发展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自发就是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些人会非常偶尔地觉得某件事情很有意思,就把它记录了下来,或许,他写得十分简短,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情节也不够完整,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很多故事讲得很混乱,不成系统,你比方说《尚书》还有《春秋》,这里面不乏有文学创作的成分,但是我们很难有兴趣把它读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那么,自觉的创作就是很高的一个层次,作者不是偶尔而为之,而是有意而为之,比较典型的有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要完整地通过一定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情节来表现出某个或某些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进而表达出某一深刻的主题,而且作者要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地研究创作方法、表达技巧和体裁形式的革新。
白话文小说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如很多人就认为,中国的白话文小说就是起源于我们学过的《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很多语言都是白话,这区别于在它之前的一切作品,同时也区别于在它之后一百多年内的各类文学创作,因为那些作品都是用文言文来进行创作的。从这一系列现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白话文形式,实质上就是曹雪芹一种自发的创作方式;那么,我们说,第一个能自觉运用白话文来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则只能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一个“白话文运动”的时期。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常说,如果记忆是一条河流,我撑着一支小舟,请同学们在你记忆的河流里撒一下网,在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或历史课中,“五四”运动时期,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谁写的?题目是什么?(鲁迅的《狂人日记》。)很好,看来大家记忆的河流还没有被核污染过。【7分钟】
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选自于鲁迅先生第二部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白话文小说——《祝福》。

新课:
一、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鲁迅这位作家。在此之前,我们也曾经学过鲁迅的很多篇章,回想一下,我们对鲁迅的了解都有哪些?请同学们尽量通过作者的自然情况、文学成就和社会评价这样一个顺序来向我们介绍一下。
很好,同学们对鲁迅的了解还是很多的哈。来,我们来看一下幻灯片,(PPT放鲁迅介绍。)我再详细地给大家念叨一遍——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十八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这才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其众多笔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而人们知道“鲁迅”这个名字,也正是得益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的那部作品——《狂人日记》。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晚年编写了《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原名是《旧事重提》;另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世人尊称他为“民族魂”。
这些都是知识点,一定要记住。【12分钟】

二、好下面来看题目,我们的同学,很明显对祝福这件事本身从来就不会陌生,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做出一些祝福的活动,你比如说一些简单的例子,过年了,你给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说些祝福的话,会怎么样啊?(给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是吧!在这个时候,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开心。)那么,你们平时还会有些什么样祝福的活动呢?(考试之前,向同学们互相祝福一下。)啊,那时候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说完就会心里很踏实。)别人说完,自己的心里就会很踏实哈。{预设:估计此处回答不会太出格。}我们的同学也都经历过汶川地震的那一时期,我们有没有为汶川的人民祝福过呢?(有。)那时的心情怎么样呢?(很神圣之类的。)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是很善良的好孩子啊!
换个思路讲,我们的同学会不会在什么特定的场合,向一些特定的人祝福的时候,不那么开心、不那么踏实、不那么神圣,而是很忐忑呢?比如说,可能考完试放假了,成绩没发,过年的时候,如果你想和你的老师说些祝福的话,借以探听一下老师的对你的态度,你会感觉到怎样呢?(忐忑。)是吧,很好,看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啊。
那么我们今天一同来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在年末祝福的时候所发生的一件让人很不愉快的事。
下面给点时间,请同学们快速地自读这篇文章,并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字词是语文大厦的砖瓦,所以一定要仔细地看,抓紧时间,过会儿提问。【20分钟】

(PPT播放生字词整理。)请哪位同学把这些字词读一遍?【30分钟】

三、很好,文章的字词关已被我们占领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向文章的内容进军了。通过了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有哪些?(人物、情节、环境。)很好,今天,我们就从作品的人物入手,这一篇小说里,主要人物都有哪些?(祥林嫂。)次要人物都有哪些?(鲁四老爷、鲁四婶、我、柳妈、卫老婆子、祥林家婆婆、祥林家小叔、贺老六家大伯、鲁镇上活得有趣的人们。){预设:学生或许会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判定上不清楚,在这里要加以引导、启发;如果学生坚决认为“我”也是主要人物,就要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首先是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穿插和连结各部分内容;其次才是祥林嫂的悲剧的见证人,推动情节的发展,类似于《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作用;如果有学生认为“我”就是鲁迅,就要向学生说明在小说这样体裁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拟构的形象,虽然一定会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品质是“逼真”而不是“真实”,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PPT把鲁迅创作小说形象原则的原话放出来,请同学们自读。}
那么,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就是祥林嫂了,我们读过文章,祥林嫂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死了。)怎么死的?(穷死的。)我们来看看第17页的第3段——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前面写了祥林嫂已经死了,从这往下又要描写祥林嫂活着时候的事,听清我的问题,这句话本身在行文的结构安排上,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很好,那么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先是描写了祥林嫂已经死去了的事实,然后通过这样的一句话引起下文,引起的下文反过来又描写祥林嫂活着时候的事,这在文章的叙述手法上叫做什么?(倒叙。){预设:若此处学生忘了,或是一时没弄明白叙述手法都有什么,可以提示正序、倒叙、插叙。}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的结局非但没有引起鲁镇人们的同情,竟然还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骂她为“谬种”,这就使全文带有了一种寻找祥林嫂死因的意味。这种叙述方法除了暗示了故事本身的悲剧性,结构上也给下文制造了种种悬念,起到了双重的作用。

四、{预设:如果这节课还剩时间,就让同学们总结出每一大段的中心思想,如果不剩时间,则布置作业。}
好,下面,布置本节课的作业。两个作业:首先,在因为这一篇小说中,作者已经用隔一行的方式为我们划分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成了五大段,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在课下将这五大段的基本意思各用一句话整理出来。再一个,就是,布置一道思考题,很有意思的,既要考察大家对文中细节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是一道很简单数学应用题:听好了,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工作了两次,第一次是多长时间?第二次,从进鲁家干活到捐门槛前,这又是多长时间?{预设:本问题及其答案可能会有些牵强附会,较真儿的同学或许会问鲁四老爷不会给祥林嫂涨工资吗之类的话,可以置之不理,提出该问题的主要目的是,用兴趣引导学生在课下读文章。}

板书

二、祝福
主要人物:祥林嫂 鲁迅——周树人 倒叙
次要人物:鲁四老爷、四婶 周樟寿 制造悬念
我、柳妈、卫老婆子 豫才 暗示情节
祥林家婆婆、祥林家小叔、贺老六家大伯、鲁镇上活得有趣的人们

第2课时

导语:
来,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谁来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鲁迅?
很好,我们来看一下幻灯片(PPT显示字词整理。),请哪位同学读一下?很好。
我们上节课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她第一次在鲁镇工作了多长时间?(三个半月。)怎么看出来的?(第17页第3段结尾: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3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第18页第7段开头: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很好,很细心,那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做工,从做到取出钱来捐门槛大约是干了多久呢?(两年。)依据是什么?(工钱还是每月五百文,第23页第4段结尾: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5分钟】

新课:
一、好!我们继续回到课文!(PPT放主次要人物。)我们上节课分清了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啊?(祥林嫂。)很好,我们说描写人物,都有哪些描写方法啊?(肖像、神态、心理、语言、行动。)(用PPT打出。)很好,那么,我们既然是要以祥林嫂的人物命运为出发点解读这篇课文,我们就要从她第1次到鲁镇来为起点,也就是以第2大段为起点解读这篇文章吧!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大段都讲了些什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祥林嫂初到鲁镇,生活得很好。)还生活得很好?从哪里能看出来祥林嫂生活得很好呢?(第18页最上面的一段结尾: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啊,胖了就是说人的生活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全文第1段倒数第3行: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第20页最上面一行: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看着没?他们村儿都是这么夸人儿的!
回过头来,我们看,祥林嫂刚到鲁镇时,作者对他的肖像描写是怎样的?(第2部分第1段: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里运用了肖像描写的什么写法?是工笔呢?还是白描呢?(白描。)我们来仔细地剖析一下这句话,看一看作者这样描写祥林嫂想要表达些什么?看穿戴:“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白头绳”意味着什么?(祥林嫂新死了丈夫。){预设:或许会有学生说祥林嫂就是喜欢白色,要告诉他如果你在家搞一块白布顶在头顶上在你爸妈面前晃一晃,看你爸妈会不会要你把它摘下来,因为依我国传统,只有戴孝的时候,人们才会往头顶上带块白布或白布条,一般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往头上佩戴白布的。}
细看她的穿着,“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表现了什么?(很朴素。)诶,很贫穷,是吧?看长相“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二十六七”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同时,也暗示了祥林嫂正处于一种敢于和命运抗争,敢于反抗的年龄;“脸色青黄”表明了什么?(没吃饱饭。)很好,要是我们一上北山,算卦的先生上来就说:“这位先生,我看你心神涣散,印堂发黑”那是说什么?说“看来这是你两宿没睡好觉,打电脑游戏来着吧。”
接下来说“但是两颊还是红的”,特殊强调了这一点,表明了祥林嫂是怎样一个状态?我们常说一个人“红光满面”,是说他什么?(很健康。)对,祥林嫂虽然饿得一脸菜色儿,但是,因为年轻,因为精力旺盛,所以,人还是比较健康的。
这就是她刚到鲁镇时的模样。那么,听了卫老婆子的介绍,四叔什么态度?(皱了皱眉。)他为什么要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
那么祥林嫂在鲁家干了一阵子,干得怎么样?原文中怎么说的?(第18页最后1段: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到这儿。我们看出了祥林嫂怎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预设:可以做适当的引导。}
但是,好景不长,注意鲁迅在文章的详略安排上的良苦用心,他在描写祥林嫂幸福的时候几乎总是一笔带过,而在描写她的苦难的时候,则是不惜用大量的笔墨的。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婆家的人发现她逃出来的事实,并且发现了她的行踪,找上门来,抓了回去。在这件事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鲁四老爷的表现是怎样的?(第18页第2段结尾: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第18页倒数第6段:“可恶!然而……。”四叔说。)(第18页倒数第3段:“可恶!”四叔说。)(第19页上数第2段:“然而……。”四叔说。)在这里四叔有几个很经典的独白——两次“可恶”和两次“然而”。我们来分析一下,他这两次“可恶”和“然而”说的分别是什么?(第1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2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鲁四老爷的话语里面丝毫没有对祥林嫂的同情。
那么,鲁四老爷为什么是一个这样冷酷的人呢?我们来看一下第14页第2段,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的介绍——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结合鲁四老爷在第1段“大骂其新党”和对其书房的描写及其注释,我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怎样的性格特征?(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20分钟】

二、翻回到第19页,文章的第3部分写了些什么?(祥林嫂的再嫁。)
这里有两个细节需要讲一下,来!看一下第3部分第1段,有这么一句——
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佯了?”
四婶是因为和祥林嫂相处了三个半月,心地善良,觉得祥林嫂被人抢走,心理惦记,所以就想她了吗?(不是。)“这些时候”是什么时候?(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所以,四婶对于祥林嫂的思念,是毫无人情味儿的,单纯于个人利益上的思念,对不对?
第2个细节,祥林嫂在再嫁的时候,为什么拼死挣扎?是因为对小她十来岁的丈夫情有独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吗?(也不是。)那么是什么?(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教育女子要从一而终,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可是,祥林嫂的命运就是这样的纠结,她的婆婆为了使自己的小儿子娶上老婆,便要把老实的、不可能说主动再婚的自己的大儿媳妇卖给贺老六。这样,在封建礼教的要求下,祥林嫂为前夫守寡是天经地义的,而婆婆安排自己儿媳妇的婚事也是天经地义的。在这两个完全对立的天经地义之间,祥林嫂的命运便已被封建礼教宣判了死刑。
这才有柳妈后来说的:“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祥林嫂若是撞死了,贺老六虽然娶了一个照片,但是祥林嫂则会成为鲁镇一带遵循封建礼教的楷模。我们有些同学会认为柳妈是祥林嫂的凶手,其实柳妈是善女人,她只是就事论事。【28分钟】

三、我们来看小说的第4部分,这一部分也就是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祥林嫂回到鲁镇。)命运怎么样,(悲惨。)而且无力挽回的悲惨,是吧,理解得很到位。
找一下这一部分中,作者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第4部分第1段: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我们回顾一下,作者在小说的第2部分,祥林嫂刚出场的时候,是不是没有介绍祥林嫂的神态?(是。)我们前面分析了,作者在处理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上,是极其注重详略的,在祥林嫂命运稍好一些的时候,作者是惜字如金的,而只有当祥林嫂的命运悲惨的时候,他才会大笔挥出。所以说,祥林嫂第一次逃出来时,应该是很兴奋的,所以,作者也没有对她的神态做出更多的描写,而这次不同了,看接下来的一段:“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这回是被人撵出来的,而且,是在她连遭失去丈夫和儿子两件灾难之后的,所以作者在这里相对于之前着重地描写了祥林嫂的神态。神态是怎么样的?(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足以表明她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刺激,极度地悲伤,同时也体现了她命运的悲惨,是吧?
我们看看这句话中作者对祥林嫂衣着的描写有没有什么变化?(没有。)所以祥林嫂依然朴素,是吧?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作者开始着重描写祥林嫂的神态,我们来看一下,在第4部分中,还有哪地方也是描写了祥林嫂的神态?(第4部分第3段: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好,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祥林嫂已经很木讷了。)还有那部分写了神态(第22页第4段: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这时的祥林嫂给人讲阿毛的故事已经得不到听众们的同情了,所以他的神态更加木讷,是不是啊?还有哪些?(第24页第4段: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这时的祥林嫂怎么样了?(对一切事物都产生了恐惧、多疑。)很好。{预设:这里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如果有学生答非所问,应尽快带回来。}
我们再来看看,对于祥林嫂性格的变化由悲伤到多疑起直接作用的两个女性,她们是谁啊?(四婶和柳妈。)先来看四婶,她对祥林嫂的评价怎么样?还是那么勤劳吗?(不是了。)体现在哪里?(第20页倒数第2段: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这说明了祥林嫂变得笨拙了。是吧?
那么柳妈到底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下回书再说?
留下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题,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呢?课后可以讨论一下。

板书

二、祝福
祥林嫂 鲁迅
性格发展:
朴素————朴素 情节发展:
健康———受了刺激
勤劳————笨拙 二、祥林嫂初到鲁镇,生活得很好。
温顺————多疑 三、祥林嫂的再嫁。
易于满足—— 四、祥林嫂回到鲁镇。

第3课时

一、(PPT放情节发展。)接着来学习《祝福》,提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祝福》的作者是谁?(鲁迅。)回答得真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打在PPT上。)那么,我们已经知道,鲁迅先生在文章的第4部分中,对祥林嫂的塑造上,着重地描写了她的神态。通过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我们知道祥林嫂是每况愈下,从贫苦,失去亲人,到一次次地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迫,面对一次次的压迫祥林嫂做出了一次次的反抗,可是,她的每一次反抗都会适得其反,加深这个社会对她的迫害,恶性循环,直至鲁四老爷打算把她扫地出门。
我们来看,在第4部分中,四婶因受鲁四老爷的指使,而不让祥林嫂触碰祝福用的器物,而柳妈出于其自身的善良,及其本性中的愚昧则向祥林嫂提出了“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的意见。和婆婆把儿媳妇卖给贺老六一样,祥林嫂因为再婚了,并且连克二夫,于礼教上是不能容忍的,虽然这件事本身是很荒诞的;而柳妈提出的建议则是解决这一礼教上不能容忍的荒诞的事实的唯一的一把钥匙,祥林嫂用了她两年攒下来的工钱去销财免灾,并状告天下,可是结果呢?(鲁家仍然不让祥林嫂触碰祭祀用的器皿。)可见,这又是矛盾的,这也表明了祥林嫂的非死不可。女作家丁玲就曾经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PPT)这样,西方有人把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你们来看祥林嫂的悲剧应该算作是哪一类型的悲剧呢?(社会悲剧。){预设:本题只为升华,并无实际用途,学生如果主流上认为是其他答案的话,可以请他们把这个问题作为课下思考,不做太多的时间停留。}
我们来看柳妈,她在祥林嫂的性格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送给了祥林嫂一个反抗命运的方法。){预设:学生们应该想不到这样一个答案,可以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然后,花一点时间去启发。}所以祥林嫂的性格中也就体现了勇于反抗的一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保守的鲁镇上其实也有着像祥林嫂反抗的这样一种新生的力量出现,这是鲁迅的这篇《祝福》中很有价值的一个地方。【8分钟】

二、我们再来往下分析,你们说我们是应该继续分析第5部分呢,还是应该回过头来看第1部分?(第1部分。)为什么?(因为这一部分写到了祥林嫂的死,而祥林嫂的死才是顺应了祥林嫂命运的继续发展,而第5部分只是全文的结尾,照应第1部分中对于祝福这一事件的描写。)那么,第1部分讲了些什么?(祥林嫂在鲁镇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分析得很好。这一部分因为是小说的开头,所以有很多东西都是由这里交代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的鲁四老爷的性格。它就相当于《红楼梦》的前五回,不但交代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所发生的环境,还交代了整篇故事的梗概。所以,这一部分中可以研究的东西是很多的,我们还是继续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切入点,进行剖析。
在前面的课上,我们已经分析,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性格是什么样的?(朴素、健康、勤劳、温顺、易于满足。)很好,再回到鲁镇之后呢?(朴素、受了刺激、笨拙、多疑、勇于反抗。)可是,她反抗的结果呢?(四婶仍然不让她参与到祭祀,并觉得她活干得不好,鲁四老爷甚至想把她撵出家门。)我们现在来看第1部分,在这里,“我”回到鲁镇见到了祥林嫂,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请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文章的第3段?(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从这段话中,我们体会到了祥林嫂的哪些变化?(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那么,从有《祝福》这篇作品开始,很多人就在探讨这一个问题,祥林嫂,究其一生,究竟一直是在隐忍,还是一直都在反抗?{预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于各种说法均应予以肯定的答复。如果有可能,就把这一分析和下面关于“我”的分析联系到一起。}【20分钟】

三、我们来看一下,祥林嫂要问灵魂的有无的问题,为什么会问到我,快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第15页第6段: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最起码有三点:第一、祥林嫂是清醒的,她是有意识的,并没有说魔怔,因为她还知道,要找文中的“我”一个出过门的,识字的人,来讲解她所解释不清的事;其次,祥林嫂相信“我”是受鲁镇文化的影响最少的,所以对于这件事的认识,一定和别人不同;最后,我们将这句话从文章的情节中提取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鲁镇这样一个闭塞的,黑暗的,毫无民主和科学而言的一个社会里,祥林嫂,抓住了一个与外界相连的渠道,这也表明了她不但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她在受害的过程中,却又进行着抗争和反思,这样的反思最后使他成为了一个向往着新的生活的开拓者。这是这篇文章中一个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