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 窦娥冤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1 窦娥冤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窦娥冤》(节选)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检测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一、学习要点
  (一)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像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元杂剧的结构:一本杂剧一般分为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一折不等于现代戏剧的一场,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为标准。也就是说,一本杂剧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套曲”是与“只曲”相对而言的,把许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达二十只左右)连缀起来成为“套曲”。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属于同一“宫调”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杂剧极少见的。偶尔有的题材,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四)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写窦娥诀别婆婆。
  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2.三桩誓愿
  连写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3.窦娥的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孝顺贤惠,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充满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4.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称赞关汉卿的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符合人物身份。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检测
  ①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_____________(时代)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②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③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_______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_________。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④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________的若干曲牌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_______。宫调,即_________,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_________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⑤杂剧角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其中________为男主角,________为女主角。

  ⑥杂剧的舞台演出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_________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常由_________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__________”,正旦主唱的称“_________”。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_________”,古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叫作“科”。

  ⑦《窦娥冤》的全名是《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末_________初大都人,________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除《窦娥冤》外,其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戏曲,金末元初。
  ②歌唱、说白、舞蹈,韵文,散文。
  ③四折,开端、发展、高潮,楔子。
  ④宫调,曲调。调式,曲牌。
  ⑤末、旦、净,正末、正旦。
  ⑥唱、白、科,唱,主角,末本,旦本,“唱为主,白为宾”,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动作、表情、舞台效果。
  ⑦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金,元,元,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地下铁·我
高二(3)韩婧

  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是没有出口的迷宫。

  很小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记不清楚了。忘记自己是怎么学会叫爸妈的,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长到两岁的,记忆被生硬地delete,没有半点痕迹。第一次对世界的印象,是一个很老的大木箱子,暗淡的木色很像我的奶奶,一个很少或者几乎不笑的人。还有搁那个木箱的家,简陋得苍白,但是给人很淳朴的回忆。贫穷但是无忧无虑。

  小时候很喜欢和爸爸妈妈玩,看他们玩游戏机,我当指挥。我家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一台插卡游戏机,还有一张两千合一的卡,坦克,超级马丽,混斗罗,冒险岛……妈妈说我每次都跟赢房子赢地似的,瞎激动。从保留下来的照片上得知,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是动物园。最喜欢爷爷,因为他喜欢带我去动物园。照片上的我眼眸漆亮,笑靥如花,胖胖的脸上陷下淡淡的酒窝。

  但是我在这个城市里,常常受伤。

  童年应该是很快乐的,爸妈都是诚恳的人,教出来的女儿如水的单纯,小鸟般的快乐。直到有一天,我转入了全托幼儿园,才知道世上有和善良相反的词。幼儿园班里的女孩都很骄傲,因为长得皮肤白皙又很可爱都自封为公主,因此对长得很影响市容的我冷嘲热讽,甚至联合起来孤立我。于是,晚上常常会一个人哭,因为想家,其实那些很坏的女孩对我怎么样我并不在乎。那时每天最盼的是周三和周五,因为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永远不会感到孤单。其他的人我不记得,可是有一个姐姐至今我记得她的名字,因为在我被孤立的时候她一直用微笑和友善鼓励我,在我看来,她才是真正的公主,她叫未来。

  幸好我复原得很快。

  在我最依赖父母的年龄,父母选择了把我送到寄宿幼儿园。开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形成了独立的性格。

  我在地下铁
  无尽的通道中
  清晰地听见蝴蝶
  轻的薄翼 来回飞舞

  上小学了,第一次体验到了被重视的感觉,因为出众的成绩。懂得怎样表现自己,很争强好胜。数学从没下过98,社会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大队部老师都很喜欢我,给我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辩论,指挥,夏令营,升国旗……跟痞子打过架,毫不吃亏。打球跟别的班的人抢地对骂,骂过之后又成了至交开始狼狈为肩。一个曾经怯懦不知所措的女孩就这样成功转型成了一个猛女,从没有感觉到难为情。

  我不断回到似曾相识的梦境

  初中的记忆开始于自我介绍。说了什么倒不知道了,只是看到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并不感到陌生。那个年纪好像还不懂得留恋。小学到初中好像是转了个幼儿园一样的简单,周围的人换了,又来了新的一拨人。

  我们总是来不及相识就匆匆别离
  一次又一次地在地下铁分手

  初中的生活,想起来的有太多,一件又一件的事改变着我。所遇到的人给我如此大的冲击,直到现在仍然难以忘怀。我开始学会珍惜,珍惜身边匆匆走过的人,珍惜有幸还在自己身旁的人。

  然而,会有人在地下铁的出口等我吗?

  他会为我撑伞,紧握着我的手,告诉我星星的方向,陪我走一段路。

  我是否太过奢求,生命如此难测,我们来唱歌吧!我们来跳舞吧!

  初中的我喜欢跳舞,自由自在的像一只燕子,虽然很不专业。尤其喜欢街舞,不喜欢模仿,只喜欢独创。酷酷的节奏,富含着所有肢体的灵感。不光如此,有时街舞的美感在于整齐,在于队友彼此之间的默契。因为街舞结交了一些挚友,有的至今还在“从事”这个行业,而我早已退出。

  上了高中,很少再有自己的世界,只有在写作中寻求安慰,但是多数写真实情感的只是自己珍藏,并不给别人看。可能还是缘于幼儿时期培养的独立的性格,并不太会分享。也许这篇文章是很大的突破了吧?

  这一站是终点?还是另一个起点?

  [评语]:
  这是一篇以“我”为话题的练笔。韩婧同学构思精巧,以“地下铁”串起自己的成长,富有文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