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3 张衡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13 张衡传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张衡传》重点、难点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张衡传》重点、难点

  吴 荣
一、分析《张衡传》的内容和结构,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
全文分为三部分:
①(第1段):介绍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文章开头先按照传记体例,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接着介绍张衡的文学才能、不平凡的求学经历以及渊博的知识。然后介绍张衡的为人:一方面说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一方面说他淡泊宁静,不慕名利富贵,并用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对其“从容淡泊”作具体说明。行文中还介绍了张衡经过十年“精思傅会”,创作出了讽谏当时的“莫不逾侈”不良社会风气的《二京赋》,说明了他的文学成就。
②(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以说明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第2、3段先概述张衡在科技上的特长和成就。由于他的精神研究和创造性成就,得到汉安帝的赏识、召请和重用。再介绍张衡的为人。由于“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与第1段介绍“从容淡泊”的品德相呼应。
第4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候风地动仪,突出张衡在科技上才能和贡献。文章从仪器的名称、制造的时间、使用的材料、直径的长短、外形和装饰,一直写道内外的精妙构造、重大作用、使用效果,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还具体介绍了陇西地震验证的经过:由“一垄机发而地不觉动”到“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由“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到“皆服其妙”,写得跌宕多姿,有力地说明了地动仪的神妙。最后以“自此以后,乃令史馆记地动所方从起”点明这次验证的影响和意义。
③(第5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先介绍张衡政治上的失意,被宦官排挤出朝廷,“出为河间相”。再介绍面对河间的恶劣政治环境,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纪,铲除奸党,使官民上下无不敬畏,称颂河间政治清明。这充分表现张衡政治方面卓越的才能和惊人的魄力。最后交代上书“乞骸骨”不行,在“尚书”位上,与世长辞。

二、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依次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皇帝。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鲜明。从表达方式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文学和政治方面略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其他创造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三、第四段“阳嘉元年,……乃令史官记地动所方起”的参考译文。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拔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一其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四、了解张衡的生平、成就及作者范晔。(供课外参考)
    1.张衡(78—139年),我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张衡自幼天资聪明,通五经,贯六艺,博学多能。17岁外出游历,曾到汉朝故都长安附近考察古迹,一年后到洛阳。在洛阳五六年间,常到太学参观学习。23岁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31岁辞职钻研学问。大将军邓骘十分器重他的才学,屡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张衡都婉辞不赴任。34岁被安帝征召至京师做尚书台的郎中,3年后升为尚书侍郎,转年又调做太史令,掌管历法、观测天文气象等。做太史令前后14年未曾升迁。56岁时改任皇帝近臣侍中,后被宦官排挤出朝廷。59岁被调任河间相,颇有政绩,受到百姓称颂。因改善政治的理想无法实现,61岁时上奏请求免职返里,不准。被召回京师任尚书。不到1年,在洛阳逝世。
张衡在文学方面,有词藻瑰丽、讽喻豪奢之风的《二京赋》(《东京赋》和《西京赋》),有表明伟人和治学态度的《应间赋》,还有《思玄赋》以及抒情小赋《归田赋》、格调独特的《四愁诗》等。地理学方面,曾就研究心得绘出一幅地形图,完好地保存至唐代,后因战乱毁佚。绘画方面,张衡为东汉六位名画家之一,据说有用脚趾绘画的本领。数学方面,著有《算罔论》,现已失传,大概是算学通论一类著作。另外,他把圆周率推算到3.18和3.16之间,比祖冲之早300余年。
张衡的突出成就在天文学。在《灵宪》这部著作中,对天地起源、演化的解释,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依据浑天说理论,他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作齿轮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人在屋里即可知晓天空中星辰的位置。候风地动仪制成于公元132年,使世界上第一家测验地震的仪器,比西方利用水银溢流记录地震的仪器早1700年。张衡还统计出中原地区看到的星星共2500颗,与我们现在用肉眼观测到的星数接近。张衡在天文学上所说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现象,也已被现代科学证实。
2.范晔(398—445年),我国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他少年勤奋好学,阅读大量经书史籍,善写文章,通晓音律。历任秘书丞、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初年,彭城太妃卒,范晔夜中酣饮,开北窗听挽歌为乐,被贬为宣城太守。因不得志,便专心著述。他搜集有关后汉的各种史料,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编写成历史名著《后汉书》。他擅长写论赞,《后汉书》的一些记论传论,都被誉为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