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资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 中考复习资源

  • 格式:  PPT
  • 大小:  4.29M    78张
  • 时间:  2016-04

中考历史总复习指南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中考历史总复习指南ppt课件免费下载中考历史总复习指南ppt课件免费下载中考历史总复习指南ppt课件免费下载中考历史总复习指南ppt课件免费下载中考历史总复习指南ppt课件免费下载

历史中考的“教”与“学”
中考历史复习指南
①淡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理解与运用;②加强历史问题的深层分析,体现历史学科特点;③注重对历史时序性、阶段性、整体性的考查;④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运用新情景创设新设问;⑤重视课本的一切资源,如图表、图片、资源等;⑥加强历史辩证思考,提升历史素养等。
中考命题特点
一、课前备课
教师的“教”

考什么:熟悉考点
怎样考:掌握三种能力
(1)识记:考查基本史实、概念、线索
史实“六要素” :原因(背景)、 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内容) 、结果。
第一、研读考纲——明确考什么、怎样考
历史概念: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民族融合、小农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场”与“工厂”、“革命”与“改革”、“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资产阶级、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垄断与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冷战、多极化、全球化等。
基本线索:分为宏观线索,如六大板块呈现出不同的线索;微观线索: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基本线索、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线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线索。就古代政治制度而言,又可分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等。
(2)理解:考查学科思维、能力、技巧
例:计算历史年代: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民国与公元的转换:公元换算民国:公元—1911;民国换算公元:民国+1911。二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七世纪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纪中叶,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五世纪初,②公元前六世纪初,③公元前五世纪末,④公元前六世纪末。三是计算时间长短: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导:(1919─1840)一(1949─1919)=50年。公元前、公元后的年代计算:公元后—公元前—1。
3.运用:考查历史学科基本素养
科学的史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全面性;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等。
第二、加强集体备课,研发校本教材
集体备课
1.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备课组活动计划,让每位教师明确自身的任务;每周备课组定期活动一次,针对某课指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补充,实现进度统一、教法统一、课件统一、作业统一,打造精品课堂;2.建立备课组的QQ群,适时研讨问题,实现资源共享;3.试卷讲评:由每位阅卷教师总结所改试题学生答卷情况,备课组长汇总,制作统一的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优秀试卷与问题试卷,总结得失,提高成绩。
第二、加强集体备课,研发校本教材
研发校本教材
1、暑期布置任务,依据上一年的中考考点分工编写校本教材;2、分工协作,广泛搜集整理或原创贴近陕西中考的试题,编印成册,做为日常教学的课外习题;3、每年三月中旬考试说明下发以后,大家集思广益对每一个考点进行反复的研讨,在此基础上分工编写第二本校本教材,作为教材的补充。
二、课堂教学
复习课学习流程
(一)知识梳理
(二)能力要求
(三)价值要求
(解析考点、古今联系、中外对比等)
第一、微观切入——讲透知识要点
(四)考点训练
(认识与启示)

【展示考点】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原因、领导阶级、时间、过程、主要成果、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能力要求】知识分析、知识拓展 (纵向联系、横向对比)
课堂实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能力要求】
1.知识分析: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突出特点(与法美两国对比)有哪些
①从背景看:未受启蒙运动影响。②从过程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复杂曲折。③从结果看:革命后英国建立的政权形式为君主立宪制,突出强调限制王权。④从影响看:为英国成为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
(2)君主立宪制是符合英国国情的选择,并非是英国革命不彻底的体现。
2.知识拓展:
纵向联系:①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商路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故而较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并巩固了18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日不落帝国”霸主地位。②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横向对比: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在亚洲,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开始坐。
【价值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专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敢于废除落后制度。
(2)英国较早的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治制度,所以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先进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注意适时地不断革新,创造符合时代需要的制度。
(3)英国革命的过程复杂曲折,说明新旧交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过关训练】略

(1)理清基本线索
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战国)、确立巩固(秦汉)、曲折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隋唐)、继续发展(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走向衰落(明清)。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碰撞交融的历史,以及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第二、宏观突破——搭建知识体系。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发展史)以及世界各地区从相对孤立、隔绝到紧密联系,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整体世界的形成史)。世界现代史: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国际关系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2013年中考16题:下图是某同学所记录的一节历史课笔记(部分),这节课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
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
中国: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开始近代化探索
政治 世界: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中国: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进行社会改革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C.十九世纪末期 D.二十世纪初期
2014年中考15.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把握阶段特征。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14—18世纪末)—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中外联系,形成历史的空间感 、整体感

(3)实现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史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五个方面整合。中国近代史可以整合为:侵略:五次侵略战争;探索:(1)四大阶级的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2)三条救国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走苏俄式道路、走自己的路。中国现代史整合为: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成就与失误并存。(2)道路:走苏联的道路、走自己的路。世界近代史从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世界现代史概括为:(1)资本主义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2)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曲折发展。(3)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4)整体世界的发展。
第三、运用材料创设情境——实现高效课堂。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一文中指出:“学校的历史,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史料教学法:史料的运用不是用来说明教材上已经有的某种观点或史实,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史料只是一种媒介,是学生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媒介。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是运用这些史料去探究历史的方法,而不再是固化的“事实”。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结论评价,也不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大量的史料去感受、认识真实的历史并得出认识。
课堂实录:新经济政策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920年战争结束后,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抗拒粮食征集。人民生活困苦,连面包、肥皂等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由于经济破坏、工厂停工和饥荒流行,1920--1921年春,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内战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 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对苏维埃政府强烈不满。
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竟然熬过了这样一场战争,这实在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不是从天来的,它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利益总和产生出来的,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十足热情创造了这个奇迹。——列宁
1921年—1922年收购3800万公担粮食,1925年—1926年收购8900万公担粮食。1925年播种面积达到战前水平。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
从1923年起在国营工作的工人数量开始增长。到1925年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中占81%,资本主义成分受到排挤。
1.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国民经济;
2.巩固了工农联盟;
3.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运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2、适当补充史料。
原则:
(1)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
(2)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
(3)史料的长短应适宜;
(4)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3、问题设计:
(1) 注意提问的技巧;
(2)问题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例1:2012年陕西中考21题(3)读《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指出A、B分别是《马关条约》开放的哪两个通商口岸?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第四、重视地图教学。
例2:2013年陕西中考19题⑴隋朝时杭州称作 
(1分)  ,南宋时称作临安,五四运动时称作   (1分) 。
例3:2014年陕西中考21题

(4)图一A铁路名称是什么?图二B企业属于哪种性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和图二的重工业在地域分布上不同的原因。(4分)
(1)以历史教科书中“学习导言”提出的问题作为切入口,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检测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的程度。
(2)重视使用教科书中的图表和原始材料命制试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研究历史教科书中的“自我测评”,从中得到启发,探索开卷考试的新题型。
(4)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历史教科书中的“学习与探究”课纳入中考命题视野,丰富试题内容。教科书每个单元设有“学习与探究”课,为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步骤。
第五、关注命题新动向,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近几年的中考题,其对专题的考查往往呈现出小切口,深分析的特点,例如:2010年19题秦朝与唐朝的交通图;2011年20题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等;2012年20题全球化与反全球化;2013年19题元朝历史;2014年20题英国专题。故而传统的大专题复习模式已不在适应中考形式的变化,本人认为应以小专题复习为宜。
第五、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情境材料不热点,思考角度要热点。
2013年试题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并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多种视角去观察世界,了解国情,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的兴趣和习惯。如第20题,中美、中日关系;第21题,民族复兴与中国梦,2014年第19题的反腐倡廉都是近几年热点。在试题引入和问题设置时,往往采取间接的、隐性介入的方式 。
在复习热点时,应本着情境材料不热点,思考角度要热点的原则,寻找材料与现实切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要避免材料过热、过白,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特色而趋同于政治学科。
三、模考提升
(1)关注试题的呈现形式、考查要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原创试题的开发。
(1)选择题(13—18题):五种题型(直问式、组合式、否定式、主题式、情境式)
(2)非选择题:19题:中古史(8分)、20题:世界史(8分)、22题:探究题:中国近现代史(12分)
第一、试题的命制
(2)在命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识记目标的试题(记忆的准确性)
理解目标的试题(思维的全面性)
运用目标的试题(能力的综合性)
(3)依据学生的学习周期适时调整试题的难易程度。
1、试卷分析工作。
把试卷按选择题、材料题两大题型进行整理、量化分析,包括考点分布、失分点、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得分率、错误率、平均分等等的统计,把较重要和较急迫解决的问题,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确定为试卷讲评的主要目标。尤其要重点关注教师的预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偏差较大的试题,以此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答题心理。
第二、试卷的讲评。
(1)总结考试成绩。
(2)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3)摆出问题让学生探究。
(4)提供模拟训练。
2、试卷讲评过程
建立错题集: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及时整理归纳,及时更新。老师要经常查阅、批改、分析、总结错题集,把握整体情况。
第三、课后的总结。
2013年西安市考前练习试卷讲评
课堂实录
21、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为主题开展了探索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种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奥康纳这一观点的理解。
存在问题
答题缺乏史实,只笼统回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失分。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生态环境遭遇到建国以来第一次集中的污染与破坏。在工业领域,仅1958年下半年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多万个,小炉窑59000多个,技术落后、污染密集的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使工业结构呈现了污染密集的重工业化趋势。在农业领域,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21(2)
存在问题
不会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或提炼不全面,照搬照抄课本内容。
21(4)通过上述探究,你有何感悟?
存在问题
1、脱离主题谈认识。
2、对感悟的理解不准确,感悟不是材料的结论而是道理和做法。
总结
1、熟悉考点。
2、认真审题。(时间、范围、要求)
3、学会“抄材料”得高分。(分析全面、概括到位)
4、多角度思考原因、目的作用。
5、以史实为载体,忌讳空谈。
6、紧扣主题谈认识。
7、看分值写要点。
8、语言简练、书写规范、清楚等。
学生的“学”
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审题不准、答非所问;2、史实严重缺失,知识混淆,基本概念含混不清,没有整体史观;3、缺乏条理性和概括能力;4、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5、语言空洞,没有史实支持,大话套话比较多。6、书写潦草,错别字多。简单概括为:知识欠缺、能力不足、技巧匮乏、表述不全
1、唯物史观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关于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一、掌握基本的史学观点
2、全球史观(整体史)
主要观点:(1)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2)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世界各地区间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3)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3、现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现代化也称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面貌的城市化等。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探索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4、文明史观
主要观点:(1)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作为考察人类历史进程:蒙昧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3)从横向看:分为物质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制度文明史)、精神文明史(文化文明史),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流、渗透和转化(汤因比《历史研究》)。(3)对待文明应坚持平等和开放的态度,努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5、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用多种史观分析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革命史观: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
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 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
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文明史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社会史观:促使近代中国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趋向于近代化的变化。
以辛亥革命为例,用新史观评价其影响
文明史观——革命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现代化史观---推翻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对亚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史观—— 革命对社会习俗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
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国际: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人民反帝情绪高涨。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国内:①社会状况: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独裁、混战。②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启发了广大青年的觉悟。
2、原因:
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内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苏联30年代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主观: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确立;以农业作为工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农业对工业大力支持;新政权苏联的建立极大调动人民建设的积极性;斯大林高度集中体制的作用。
客观:当时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为苏联进口机器和引进技术提供便利。
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原因:西进运动加剧了南北方的矛盾。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3、目的: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目的: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 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直接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摆脱统治危机

主要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增强扩展
实力。
根本目的:巩固沙皇统治。
4、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内在影响+外在影响、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
明治维新的影响:
积极: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0世纪初,迅速“脱亚入欧”,成为亚洲强国。
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国内: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国际: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被誉为欧洲范围的革命。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直接:使美国渡过了危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维护和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间接:为赢得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深远: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5、中国古代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6、世界近代史大国崛起的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资本、劳动力、原料、市场、技术等)
7、古今中外各国统一的条件:统一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经济联系的加强;正确的战略或政策;执政者的个人才能。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保证:英国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②技术积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积累了技术;③劳动力充足:圈地运动的发生;④资本和原料丰富、市场广阔: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秦统一中国的条件
客观:①统一是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②东方六国自身的腐朽与失误。
主观: ①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国富兵强的基础;②秦国采取正确的外交和军事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等);③秦王嬴政个人才能。
基本思路
瞻前顾后:纵向联系
左顾右盼:横向联系
1、读——是解题的前提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
②读懂、读透材料。
三、提升材料解析题训练的有效性
2、找——是解题的关键
(1)找主题。
(2)找关键词。
(3)找出材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