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资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 中考复习资源

  • 格式:  PPT
  • 大小:  2.4M    95张
  • 时间:  2016-05

免费下载历史中考热点专题攻略专题总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中考热点专题攻略专题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中考热点专题攻略专题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中考热点专题攻略专题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中考热点专题攻略专题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中考热点专题攻略专题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中考热点专题攻略专题总复习ppt课件
第二部分 热点专题攻略
中考历史总复习
目录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国共关系的发展
专题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专题三 中国梦——侵略、反抗与探索
专题四 建国65周年——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 对外交往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专题七 走向海洋
专题八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九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专题十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与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
专题十二 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
专题十三 人物史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国共关系的发展
热点解读
2013年11月4日,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江苏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曾培炎、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以及600多位两岸工商界领袖和企业家代表出席峰会。俞正声表示,海峡两岸分别成立两岸企业家峰会,汇聚两岸企业家的力量,共同致力促进经济合作的扩大深化,顺应了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有利于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整体实力。
解读: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不可抵抗的历史潮流,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海峡两岸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表明两岸关系正在朝著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专题梳理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回顾国共关系的发展两条线索来解读国家统一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专题梳理
1.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建立以后,沿袭秦朝政治制度,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确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
2. 隋唐时期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唐朝建立后,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国家大一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3. 元明清时期
1279~1840年,是元朝、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比较强盛,专制统治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4.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极大地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线索一: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考点链接
线索二:国共关系的发展
1.国共关系(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1)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同时不再用“解放台湾”的提法。只要台湾回归,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3)1980年以来,两岸关系松动,民间交往的坚冰已打破。
(4)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各自(8)1997年两岸实现了试点直航。
以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与态度。
(6)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9)2001年初,台湾当局批准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州和厦门“小三通”。
(10)2008年12月15日,两岸的直接“三通”(通商、通邮、通航)终于基本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 两岸关系的发展
(1)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2)但极少数“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依然存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严重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3. 两岸关系现状
返回目录
热点解读

2013年10月26~27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历史视野下的边疆与民族”,与会者围绕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展与边疆建设、中国边疆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与边疆发展、中国历史上的边疆与内地关系、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等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解读:民族问题历来是中国的重大问题,民族团结则国家繁荣,民族冲突不断则社会矛盾重重。近年来,新疆与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经贸往来日渐增多,在多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将积极支持“德国—新疆投资交流促进会”长期举办下去,尽一切可能为德国和新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本专题链接历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复习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的发展历程。
专题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专题梳理
线索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
1. 秦汉时期: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派张 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 唐朝时期:(1)唐朝设立都督府,管理东突厥各部,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2)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8世纪初,金城公主再次入藏与吐蕃和亲,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4. 两宋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夏)的关系既有战争,又有和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 元朝时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并且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6. 清朝时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1. 新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成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2. 台湾: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设置台湾省;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退居台湾,造成至今大陆和两岸才能统一。
3. 西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达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乾隆时,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时创设“金瓶掣签”制度;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线索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 战争:各政权间的频繁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 民族迁徙:少数民族迁往内地、汉族迁往边疆及人口南迁,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3. 开明政策及改革: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等。
线索三: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
返回目录
专题三 中国梦——侵略、反抗与探索
热点解读

2013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在京召开“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理论研讨会,同时发布《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丛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会同志围绕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进行了深入研讨。
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此无数仁人志士展开了近现代的艰难探索。本专题梳理了历史上外来势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探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专题梳理
线索一:历史上外来势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线索三: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
1.近代化探索的四件大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2)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3)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改革社会陋习的政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禁烟、改称呼、易服饰等,体现了开放、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建国65周年——党的发展历程
线索一: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线索三: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
返回目录
专题五 对外交往
2013年10月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开拓未来,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解读:纵观中国近百年来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是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外交的大门。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对外交往密切的联系着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发展。本专题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近现代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热点解读
专题解读
西汉时期:
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 的经济文化交流。
2. 唐朝(特点:兼收并蓄)
(1)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回国后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3. 两宋时期:
海上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
4. 元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对西方人了解东方及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5. 明朝:
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开发海 洋作出了贡献。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6. 清朝: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沙俄与清政府先后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定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民国初北洋政府的屈辱外交:
①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正当要求,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②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九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线索二:近现代中国外交
(1)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成就。
①50年代的外交成就:
A. 1953年底,在与印度政府代表谈判时,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B.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亚非会议的方向,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②70年代的外交成就:
A.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A.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B.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C.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 新中国的外交
(1)1840年~19世纪末:
美国追随英、法、俄等侵略中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
(2)19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美国提出侵华政策,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霸权。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权益。1921年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等条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扩大了美国的在华权益。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美等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团结对敌。1942年,中、美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斗争;美国于1945年8月在日本投放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4)二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时:
美国企图独占中国,为控制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线索三:中美关系
1. 近代中美关系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抗、冷战,相互敌视、攻击。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不承认且阻挠他国承认新中国政权,并采用“封锁、包围、孤立”政策,企图扼杀中国新生政权;②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2)20世纪70年代:由缓和到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①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
(3)改革开放以来:合作与摩擦并存,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3.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1)影响因素:
贸易需要,反恐维和需要,亚太和平需要等,国家根本利益的冲突(如两国在亚太 地区的战略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贸易摩擦等。
(2)如何健康发展: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挑战,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 古代的中日关系
(1)唐朝时,日本遣使赴中国进行交流。遣唐使带回唐朝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2)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进行大化改新,这是一场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的封建改革,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线索四:中日关系
2. 近代的中日关系(50年敌对)
(1)1868年,日本开始进行明治维新,日益强大起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强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含钓鱼岛),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以日本为学习对象,进行了戊戌变法。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后疯狂劫掠。1901年同其他列强一起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攫取了许多权益,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14年,利用一战之机,入侵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迫使袁世凯政府答应。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获得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并引发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5)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东北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6)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7)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期间,日本在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凶残、罪恶的本性。中国人民军队则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收回台湾。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返回目录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2013年9月11日于大连揭幕的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创新:势在必行”。在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无疑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晚在大连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时说,本届年会“创新”的主题同中国的发展理念相契合。9日,李克强还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英国路透社的报道说,“李克强撰文指出,中国将继续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创新’,这指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

解读: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本专题主要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中国现代的制度创新、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等线索。

热点解读
专题梳理
1. 禅让制:传说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是尧。尧年老后,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老了也采取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2. 王位世袭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 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以及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不但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4. 秦朝中央集权制: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科举制: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唐太宗时期,设明经和进士科。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和殿试。科举制继续得到完善。
6.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7. 元朝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握省内军政大权。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被沿袭下来。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社会主义制度:
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线索二:中国现代的制度创新
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公民享有比较广泛的权力,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辉煌。
2. 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3. 民主共和制:
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以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民主共和制。
4. 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的实施有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5. 罗斯福新政: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线索三: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返回目录
专题七 走向海洋
2013年10月27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核潜艇,从这里起航——记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群体》的长篇报道,我国首支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