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罗店一中  徐海静制作
时代背景: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字词辨析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
sài


sāi

huò
kuì
jiān
xiān
qiān
dāng
dàng
不可抵挡。
不包括。
已经。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
主体
重点研讨
1、标题: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
4、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
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D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课后练习:
一、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第2句好。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则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则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第2句好。
句1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敌军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
的神速。
二、课外写一篇新闻 。(提示: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及时、    简明。)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