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七 幼时记趣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七 幼时记趣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5

《幼时记趣》导学案2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课题:《幼时记趣》 课时:2课时  主备人:王粉娥  审核: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 :(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  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 
(2 
)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小(      )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然称快(       ) 
土砾(     )       项为之强(       ) 
二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         项为之强 
3         作青云白鹤观 
4         以丛草为林 
5         拔山倒树而来 
三  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四  解释下列字,并说明用法。 
   之  1) 心之所向 
2) 昂首观之 
3) 观之正浓 
4) 项为之强 
5) 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  1) 使其冲烟飞鸣 
2) 常蹲其身 
3) 神游其中 
   而  1) 拔山倒树而来 
2)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  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 能张目对日(         )                   2 必细察其纹理(        ) 
   3 定目细视(        )                      4 见二虫斗草间(        ) 
   5 观之正浓(      ) 
六  填空。 
   1沈复,字(         ),(       )代作家,著有《                   》。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                     ),记叙了(                 ), 
 (                     ),(                       )。 
七  翻译句子。 
   1 故时有物外之趣 
   2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1、复习:   
(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  板书设计 :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附录二: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稚:幼小。明:眼力。察:看清。藐:小。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所想象的景象。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素帐:白色的蚊帐。以:用。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顺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沈复,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文章概括: 
  1、观蚊如鹤 
  三件趣事: 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体:散文。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版本 
  闻尊阁版《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所收录。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