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 社戏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十 社戏

  • 格式:  PPT
  • 大小:  1.92M    51张
  • 时间:  2016-05

《社戏》ppt课件(51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社戏》ppt课件(51页)《社戏》ppt课件(51页)《社戏》ppt课件(51页)《社戏》ppt课件(51页)
绍兴马山区安成河戏台
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以及小说常识。
2.感知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3.初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走近作者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周树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期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30年起,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懈斗争,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分类: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社戏(短篇小说)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漂渺

踱来踱去 撮 棹 楫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ài
cuān duo

chán
chuì
yùn zǎo
juàn
piāo miǎo
duó
cuō
zhào

朗读感知:

1.读完小说你能感觉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小说的主要内容吗?
内容概括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写了“我”在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本文的线索是看社戏。
(1) 随母归省, 盼看社戏
(2)月夜行船, 去看社戏
(3)戏后余波, 怀念社戏
(1—4段)
(5—30段)
(3l一40段)
你觉得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这个线索如何划分课文结构。
标题“社戏”内容上点明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结构上是小说行文的线索。
(1) 盼看社戏
(略写)
(2)去看社戏
(详写)
(3)怀念社戏
(略写)
1.看戏前的波折
2.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3.在赵庄看戏
4.月夜归航、偷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课文,品读人物。
1.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一、品读第一部分
(2)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30家、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平桥村的环境。
(3)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得到“优待”。
(2)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5)有钓虾、放牛等乐事
(6)“我在那里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为盼看社戏作铺垫
(最大的乐事)
(4)这部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5—一哄地出了门。)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我的很重的心—赵庄真在眼前了)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最惹眼的是—向松柏林前进了)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月还没有落—各自回去了):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都。
二、品读第二部分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朋友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2.“我”去赵庄看戏一切顺利吗?
3.“我”盼望到赵庄看戏,过程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谁起到了关键作用?
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无可奈何的沮丧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作用:突出“我”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来表现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 朗读,思考。
(1)第十段先写“我”的心情:轻松、舒展、愉悦
(2)再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少年的开船动作进行了传神的描绘。
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找出来并体会作用。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退后
上前

(3)第十一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视觉:
豆麦田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似乎听到"歌吹"。
1、调动各种感官,写得充满诗情画意,
表现我去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扑面吹来
触觉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行船之快,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修辞手法:
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5.我在去看戏的途中产生过什么错觉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把途中的“松柏”误认为是赵庄;
把渔火误认为是戏台上的灯火。
作用:使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于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6、自读14—21段,说说赵庄的戏好看吗?按什么顺序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详写:铁头老生翻筋斗、“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上挨打、老旦踱来踱去的唱。
略写:小旦、小生的表演
远——近:
远望戏台如仙境:表现了模糊在月色中戏台
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戏好看吗?为什么?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
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
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动作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不好看
第21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10段和13段。
7.朗读22~23段。
(1)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视觉
听觉
(写社戏留给“我”的美好印象,表现“我”对赵庄社戏的依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运用比喻和侧面描写,突出船快,驾船的高超技术以及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1、叙述者 2、双喜 3、阿发
请3位同学朗读24~30段
(2)归航中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哪几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
偷罗汉豆
桂生:机灵、善解人意、勤快
阿发:憨厚、无私、淳朴、可爱
双喜:最聪明、机灵、细心、能干、考虑周到、办事能力强
双喜形象:
言行: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
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性格特点:
聪明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聪明、细心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头
(3)你如何看待偷豆
的行为?
“偷豆”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豆”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灵,
“偷豆”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童心。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4)这部分中除了这几个人物之外,还有哪些?你能说说他们的特点吗?
外祖母:慈祥、疼爱“我”、通情达理、善解人意
母亲:孝顺、慈爱、既疼“我”又严格要求“我”
八公公:宽厚、纯朴
六一公公:宽厚、热情、好客、纯朴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小说的主题。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一、品读第三部分,说说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本文的题目是社戏,但不是专门写看社戏,而是通过看社戏这一段经历表现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友爱,而六一公公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人物和性格连线:
阿发

双喜

六一公公

桂生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憨厚、无私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
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机灵、勤快
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小说本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等要素都是虚构的,即使是第一人称的“我”也不例外。如本文就是一篇小说,其中的我虽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他本人。
鲁迅的外祖母住在浙江绍兴鲁镇的安桥村,课文所写的那段生活的背景也不是原原本本的安桥村,而是一个经艺术加工的平桥村。“我”虽在文中称“迅哥儿”,但也不能视为鲁迅自己。
探究主题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觉得作者难忘的是什么?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是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是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军阀混战,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将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小说主题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点
1.叙事详略得当。
2.景物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3.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语言生动、简练、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