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四 马说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四 马说

  • 格式:  PPT
  • 大小:  691K    16张
  • 时间:  2016-05

《马说》ppt课件1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马说》ppt课件11
马 说 韩 愈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韩 愈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是其中的一篇短文,不足200字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文气畅达而波澜回转。
生字词:

zhĭ

pián


槽枥
cáo lì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段一: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文段二:
实词:
一食——顿 、餐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 常——普通的
虚词: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安——怎么
谁是千里马?
文段三:
实词: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文章总结: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 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练 习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1、策
3、食
2、其
鞭打,鞭策
马鞭子
难道
恐怕
千里马
餐、顿
通“饲”

喂养
拓展问题: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