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8 颐和园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 18 颐和园

  • 格式:  DOC
  • 大小:  121K    4张
  • 时间:  2015-02

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人教新课标2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五单元18颐(yí)和园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们学习。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来弄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也为小练笔引路;第二课时主要是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景物特点的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颐和园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测评预习,导入新课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新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葱cōng)。
3.指名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学生以自己的预习为基础,能说几个景点就说几个,其他人补充,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分清条理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师生交流。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登上(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走过(    )。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1段):点明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大、美。
第二部分(2~5段):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具体描写颐和园的美。
第三部分(6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促进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并选用一些词语说一句话。
如:清爽、葱绿、隐隐约约、举目远眺、金碧辉煌、形态各异等。
设计意图:词语的理解不仅说出了它的意思,还能用好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学生能在课堂中积累一些好词语,为课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回归整体
完成填空。
《颐和园》是按(     )的结构来布局谋篇的。在第2~5自然段中,作者分别介绍了(  )、(  )、(  )等景物的特点,开头和结尾又(  ),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感知了《颐和园》这篇课文,学习了字词,弄清了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下节课重点研究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检查本节课所学,回归整体。这样达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在感受颐和园历史的变迁的同时,激发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寻找颐和园独特的美。
二、细读文本,感受美景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来比较,增强感性认识。)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理解“横槛”,这是长廊的画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理解“神清气爽”,这是长廊两旁的环境美。)
4.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5.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6.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设计意图:讲解长廊部分,一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翔实的数据来感受长廊的长;二是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登上万寿山,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A.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B.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②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③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慢慢嚼,细细品,感悟作者词语运用的恰当,尤其“滑”字独具匠心的使用。
(三)昆明湖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并说出小狮子的其他姿态。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直观形象地了解十七孔桥和石狮子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并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自然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处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理,生动形象,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四、积累运用
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抓住特点来描写。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和顺序介绍你印象最深的游览活动,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