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鱼我所欲也

  • 格式:  PPT
  • 大小:  1.55M    29张
  • 时间:  2016-05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29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29页)《鱼我所欲也》ppt课件(29页)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孟子
鱼我所欲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主要观点有: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坚信人性本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政治主张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通 假 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ěr)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句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得到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动词,同时获得.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生命
正义
舍弃
译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比……更重要。有甚:胜过
苟且,这里是“苟且偷生” 。
wù,厌恶,与“欲”相反。
祸患,灾难。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所厌恶的事情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原文:
译文:
避:
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何不用也:
莫: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没有。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那么,凡是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
原文:
译文: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
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所以,(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义),(人们)所厌恶的比死亡更厉害的(那就是不义)。
原文:
译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仅。
勿丧:
不丧失。
是心:
这种思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
豆:
呼尔而与之:
蹴: 不屑: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木制器具。
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
用脚踢。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有)什么益处。
侍奉。
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熟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吗?
原文:
译文: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文:
译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从前(为了礼义)即使自身死亡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华美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是:
已:
谓:
之:
原文:
译文: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
宾语前置的标志。“……之谓”固定结构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称作、叫做。
已,停止,放弃。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文)
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论点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
本文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好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论题,显得自然晓畅。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由浅人深,自然晓畅
设喻
引出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本段是如何展开议论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所欲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患有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义重于生命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第一段结构思路:
“舍生取义”乃人之“本心”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义重于生命。
结论:人性本善,贤者能“勿丧”。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分析第二段:
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证明?
2、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见利忘义”乃失其“本心”
正面举例:一箪食
一豆羹
反面举例:不辨礼义
而受万钟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小结第二段结构思路:
论证“义”的可贵,不能苟且偷生。
论证为人不能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舍生取义( )
正面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本 心
对 比
论 证
论 证
对 比
鱼 熊掌
道 理 论 证
举 例 论 证
论点
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保持本心,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主旨:
孟子的名言
1、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古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8、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0、五 十 步 笑 百 步
自 由 颂
裴多菲(法国)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