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  PPT
  • 大小:  1.32M    47张
  • 时间:  2016-07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47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47页)《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47页)《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47页)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古有一人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
走近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 林语堂  《苏东坡传》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中山市第一中学王晶晶
2013.10.3.
学习目标
1. 积累并品味文章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感悟作者情感,背诵全文.
3.结合课文内容拓展延伸.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读精品,知内容:
听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概括文章的事件?
1.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完成)
展示点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要

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于是,就
一起
疏通文意: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概括文章事件:
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问题探究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
叙事简洁,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用最简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不再添枝加叶。
小结:
二读美文,品佳句:
读课文,要求节奏分明地读:
找出描写夜游景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小组合作完成:
1.疏通文意:
展示点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错纵横
原来是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疏通文意:
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①把月光比喻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作水中藻、荇。
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③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小结:
“月”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三读课文,悟深意:
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全句表现苏轼怎样复杂微妙的情感?
1.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完成)
展示点评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罢了
疏通文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复杂微妙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问题探究
“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作用: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闲”字的含义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山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小结:
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本是抑郁,但是作者在抑郁之中却能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一起有赏月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一向旷达的胸襟。末尾处两个反问,一句含蓄的议论却是意味深长。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黄州: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美的豪放乐观!
充分发挥你的优势,对东坡

先生说几句肺腑之言吧!
敬爱的东坡先生: 您好!
在为人上,您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您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您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您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东坡先生:
您好!
一路走来,您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
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若轻,大无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总结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 缘 自 适
自 我 排 遣
的 乐 观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加油,你能成功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 ,欣然 。念 ,遂 。怀民 ,相与 。庭下 , ,盖竹柏影 也。
何夜 ?何处 ?
但 耳。
背诵名篇
拓展一下吧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含义。(3分)
(1)闻准入相 (2)咏适自成都罢还
(3)准莫谕其意
16.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
17.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听说、听到
恰好
明白
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寇准: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
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