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  PPT
  • 大小:  1.88M    26张
  • 时间:  2016-07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6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6页)《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6页)
记承天寺夜游
宋 • 苏轼
我所了解的苏东坡
作者及作品: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居于“唐宋八大家”中。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题西林壁》中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
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小组合作
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圈出生字词。
合作讨论、质疑
一、解释画线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解释多义词
1、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
三、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走进文本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我(苏轼)、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
和作者对话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2、到了承天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 什么?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是多么的有情趣,多么的超凡脱俗。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呢?:两人都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此中有自嘲、自矜,也有自解、自慰,多种情感融于其间。既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无缘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也透露出自己安闲自适的心境和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月光皎洁,洒满庭院,令人陶醉。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相关链接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悟生活
当我们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品味赏析
作者笔下的景色娴静优美,认真品味,体会其妙处。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写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是多么的有情趣,多么的超凡脱俗。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知识积累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月夜,漫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对月光有何独特的体验?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注意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个性体验
课后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