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一 鼎湖山听泉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一 鼎湖山听泉

  • 格式:  PPT
  • 大小:  873K    30张
  • 时间:  2016-07

《鼎湖山听泉》ppt课件6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鼎湖山听泉》ppt课件6《鼎湖山听泉》ppt课件6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学习要求

1.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
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
象征九州 。)
鼎湖山是一个旅游胜地。早在清康熙年间,鼎湖山
风景区就分东西两片,有“十景”的名目。解放后,
经逐步开发、修茸,形成现在的二十景。东区为天
溪--天湖景区,包括小歇群峰、碑亭凝谊、曲径云
封、庆云环翠、龙潭飞瀑、幽谷奔雷、双虹飞堑、
艺苑飘香、远眺砚洲、天湖探险等十景;西区为云
溪--老鼎景区,包括鹤亭小憩、伏虎听泉、葫芦妙
迹、白鹅戏水、圣水浴佛、水帘洞天、三昧幽胜、
古潭潜龙、跃龙古庵、白云怀古等十景。
鼎湖山又是佛教圣地。早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禅宗六祖惠能高弟智常禅师在此创建龙兴寺(宋改白云
寺), 并建有招提三十六所。从此,前来朝拜和游览
的香客游人日众, 不久,便兴旺起来,成为佛家圣地。
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时有个名号在犙的和尚来到
三宝峰,发觉这里众山环抱,面临谷地,峰峦起伏,
状若莲花,“山灵之气全聚于此”,便结草为庵,号称
莲花庵。后来,在犙和尚请栖壑和尚作住持,大兴
土木,重建山门,并按地势倚山筑殿, 改莲花庵为
庆云寺, 几百年来香火不断,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
鼎湖山地处北纬23度10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在世界上,
北回归线穿过的许多地方都是荒凉的大沙漠,但在鼎湖山
却截然相反,这里雨水充沛,山青水秀,林木茂盛,形成
了一片有4000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
栽培植物300多种,其中亚热带植物丰富,孑遗植物繁多,
木本植物比例高,常绿植物占优势,且具有亚热带植物
的攀援、板根、附生、茎花、绞杀等五大特征。其中有
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沙椤、水松等11种,
还有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鼎湖钓樟、鼎湖冬青、扁藤等。
此外,鼎湖山还生长着170多种鸟类、30多种兽类和
20多种蛇类,还有珍稀动物。其中,白鹇鸟被命名为
广东省鸟。鼎湖山得天独厚,满山是宝,遍地奇珍,
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为此,1956年被划为我
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1979年,经国务院和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批准,鼎湖山正式加入世界自然保护区
网,成为联合国“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
从此,鼎湖山便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
博物馆"、"绿色宝库"等美誉
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秀美。以“植物多”、“寺庙多”、“瀑
布多”驰名于世。
四、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
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
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
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
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五、分析课文
1、 生字词、注音  (1)、 肇 zhào庆 聆líng听 蒙眬 汩汩gǔ 菩Pú提树
(2)、 解释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 拾,同“涉”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2、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听”和“泉”
3、 “听”和“泉”的关系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
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
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
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4、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写的?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
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
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既然是游览,人物自然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
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
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5、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
出写山泉的句子。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
认识鼎湖山之魂。
6、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7、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
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
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
乐器来作比喻。

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
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8、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
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
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
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
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
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
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六、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楹联 怅惘 污垢 汩汩 菩提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 汩汩 怅惘 万籁俱寂 3.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七、个性练习设计 1、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
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
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
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
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
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八、作业 1、介绍家乡某个景点,用本文学到的写法对它
作细致的景物描写。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2、阅读 走进周庄
走进周庄,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闯进一个梦,你不曾料到,
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怎地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眼前
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
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个梦境,双脚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该向哪里
迈步。疑惑间,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由不得你再去
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
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
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着,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
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
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
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就
是这小河连接着又隔膜着周庄和远处的都市。当都市里的水充满漂白粉的
味道,当都市的空气龌龊得令人窒息,当钢骨水泥森林遮蔽着丽日蓝天时,
周庄被发现了。那石板长街正好松弛紧张的神经,那曲水拱桥正好梳理浮
躁的心态,城里人刚刚失去的一切似乎都在这里找到忆想的线索——周庄,
成了都市人寻找慰藉的一场清梦。
你不也是这样的寻梦人吗?你曾一次次走向山林大海,向
自然索还你本来拥有的自在;你也曾一次次地走进庙宇宫阙,
向历史寻找你希望拥有的耐心。那是些怎样畅快怡人的梦!你
尽可自由地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诉说,也诉说自己的心曲。
可是,在周庄,在这自然与历史融合得无痕迹的水乡小镇,你
的梦却怎是这般脆弱,常被一阵隐隐的不安打断。     作为水乡,周庄的水巷、拱桥、骑楼、石街并没有多少新
鲜之处,只不过更集中一些,更精致一些,年代更久远一些;
而在古董般灰黛的建筑格调中,生动着的是自然季节的转换和
那些中年、老年妇女的身影,河边淘米洗菜的是她们,灶头烧
火摊饼的是她们,坐在沈厅纳鞋底的是她们,大街上耍龙灯、
水巷中撑游船的还是她们。头上蒙着一块印花毛巾,身着素花
罩衣或靛蓝裤褂,任凭游客花花绿绿淌过眼前,她们安详地做
着自己的事,像是经验丰富的演员。这些原本就是她们自家的
生活,只不过,这“生活”如今和周庄一起展示在游人面前,成
为一道风景。家庭的秘密性消失了,日常的随意感淡薄了,小
镇还是旧日的小镇,生活却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其实周庄人
做出的牺牲远不止这些。从它决心向游客开放的那一刻起,周
庄就注定要封闭自己,让历史凝固:古桥旧宅要维持原貌,风
俗习惯要保留旧时模样,就连日常生活,也须追求一个“旧”字,
容不得丝毫现代文明的搅扰。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周庄人,天天
守着古旧的水镇,年轻人也会变老的。耐不住的,不是远走高
飞也要在镇外另辟新家,只有她们,走不得,也不想走。这里
有她们双手操持起来的家园,有她们割舍不掉的梦。你不是来
周庄寻梦的吗?可知道自己的梦已闯进了主人的梦中。梦里水
乡,梦里水乡,歌手们这样轻轻地唱着,竟不知为了圆这水乡
的一个梦,又有多少人付出代价。    在周庄,到处可以看到介绍周庄的小册子,随手翻翻,字里
行间脱不开沈万三、叶楚伧这些名人的行状。周庄人没有忘记
历史。也知道名人的价值。然而,眼前的周庄,这古朴又鲜活
的水乡小镇,却是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的创造。所有关于周庄
的书中,都应该写写她们,写写她们的心事,写写她们的梦……
(选自2002年5月5日《文汇报》,作者谢大光,有改动
阅读上文,完成1-6题。
    1. 文章多次提到“寻梦”、“圆梦”,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下边对“梦”的
理解哪一项与文章的原意不一致。(2分)
A. 与都市“充满漂白粉的味道”的水、“龌龊得令人窒息”的空气、“钢骨水
泥森林遮蔽着”的“丽日蓝天”相比,周庄成了都市人寻找慰藉的梦。
    B. 周庄的长街曲巷、黛瓦粉墙,牵出了记忆深处的印象,一种似曾相识
的感觉使人仿佛进入了梦境。
    C. 只有在周庄这个与现代都市隔膜的封闭的水乡小镇,才能找到自己理
想的梦。
    D. 被现代文明“搅扰”的人们在这个自然与历史融合得了无痕迹的水乡小
镇,似乎找到了“失去的一切”。
    2. 文中“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这句中的“牵”字用得
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3. 文中除了画线的句子外,还有一些比喻句,描写周庄的小桥,流水,
你认为哪一句最精彩?请说说理由。(2分)
4. 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周庄的妇女,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
把你的看法写出来。(3分)

   5. 下边是杜荀鹤的《送人游吴》,用其中哪两句概括古镇
周庄的特点最合适?(2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6.下边是对标题“走进周庄”的含义的理解,哪一项体现了本文
的主旨?(3分)(  )
   A. 领略周庄自然古朴的水乡风韵  
B. 寻觅可以慰藉心灵的一场清梦
    C. 重温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详
D. 解读周庄人的感情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