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3.*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3.*伤仲永

  • 格式:  PPT
  • 大小:  304K    20张
  • 时间:  2016-07

《伤仲永》ppt课件(20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伤仲永》ppt课件(20页)《伤仲永》ppt课件(20页)
伤仲永
王安石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赵凯
学习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文本与作者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 ”之一。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介甫
唐宋八大家
半山
字词
环谒 泯 然 称
〔yè〕
〔mǐn〕
〔chèn〕
读课文,通词句——通假字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 ”, 。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 ”, 。

牵、引

才能
读课文,通词句——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①.是:
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今义为判断词。
②.或: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如:或以钱币乞之。
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
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读课文,通词句——一词多义
⑶.一词多义:
①.自:
a.自己
如:并自为其名;
b.从,
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
a.听说
如:余闻之也久;
b.名声
如: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
a.这,
如:其诗以养父母;
b.他的
如: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
a.连词,并且
如:并自为其名;
b.副词,全,都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
a.名词,名字
如:并自为其名;
b.动词,说出
如:不能名其一处也。
读课文,通词句——一词多义
⑥.宾客:
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如:稍稍宾客其父
b.名词,客人
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
a.动词,完成
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动词,从事,做
如:蒙乃始就学。
⑧.然:
a.代词,这样
如:父利其然也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如:泯然众人矣。
⑨.于:
a.介词,此
如:贤于材人远也
b.介词,在
如: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
a.动词,作为
如: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动词,成为
如:卒之为众人。
⑩.夫:
a.指示代词,那些
如:今夫不受之天
b.名词,丈夫
如:夫起大呼。
读课文,通词句——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 父利其然

作动词,以……为利 。
读课文,通词句——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
隶,属于。
②. 不至
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④.通悟
通达聪慧。
⑤.收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
他。
⑦.泯然
完全。
⑧.贤于材人
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读课文,通词句——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
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读课文,通词句——重点句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7.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读课文,通文意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读课文,通文意
才思
才思
才思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
敏捷
平庸
衰退
天赋极高
与众无异
大不如前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
“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三个阶段
细探究,明主旨
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2、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精读课文,品读语言
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拓展延伸
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用准确的语言阐述观点。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时3分钟。可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祝贺你的学习任务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