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3.*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3.*伤仲永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伤仲永》学案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 伤仲永》学案
                    大同七中 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4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2、了解作者,认识大家:
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时期,         家、         家、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
3、在文中(     )内给加点字注音,在【       】给加点字解释;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收【    】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         】皆有可观【        】者。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扳(     )仲永环谒(     )【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          】远矣。卒【     】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      )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
二、学习过程:
(一)、理解课题: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
                                                                                       
(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余闻之也久。
③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⑦ 卒之为众人。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四)、小组交流,口译课文;
     (将自己有疑难的地方画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五)、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余闻之也久(      )
    ④邑人奇之(      )    ⑤或以钱币乞之(      ) ⑥仲永之通悟(      )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        ② 于舅家见之(      )
③ 贤于材人远矣(       )     ④受于人者不至(      )
(六)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6、伤仲永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答: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                                                                        
 
(4)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答:                                                                           
 
(二)、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三)、作业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3条
 
 
(1)、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
    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
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