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1
(二六)《卖油翁》(欧阳修)
1.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    ,号    ,晚年又号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著名       家、       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     ,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             、
          、苏轼、苏洵、苏辙、           、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是               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康肃公尧咨(zī)善射(     )②康肃忿(fèn)然曰(               )
③公亦以此自矜(jīn)(      )   ④尝射于家圃(pǔ)(       )(        )
⑤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    )⑥睨(nì)之,久而不去(       )(    )
⑦但微颔(hàn)之(    )(    ) ⑧无他,但手熟(shú)尔(      )
⑨尔安敢轻吾射(        )(         )(                       )
⑩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                     )
(11)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         )(           )(             )
(12)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shú)尔。”(            )(                )
3.重点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    ① 但手熟尔(“      ”通“      ”,相当于“       ”。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② 徐以杓酌油沥之(“     ”通“      ”,译为:                         。句意: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里。)   (2)一词多义    ①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                。)           以钱覆其口(其:                      ,)    ② 以:以我酌油知之(以:               。) 以钱覆其口(以:              )    ③ 射:尝射于家圃(射:            ) 尔安敢轻吾射(射:                 )    ④ 而:释担而立(而:     。)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       ,译为“     ”。)  
肃笑而遣之(而:                                 。)    ⑤ 之:但微颔之(                  )  以我酌油知之(                  )  
徐以杓酌油沥之(            )  康肃笑而遣之(                 )
(3)古今异义    ①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②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①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轻。句意:你怎么能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③ 吾射不亦精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射技、射箭的本领。句意: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
(5)特殊句式
尝射于家圃 状语后置句,翻译时状语部分应放在动词前,整句译为:(他)曾经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译文:(他)曾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
②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译文:(卖油翁)看到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③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
④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
译文:陈尧咨(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⑤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说完)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铜钱却没有湿。
⑥康肃笑而遣(qiǎn)之。
译文: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人物形象:
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5.故事道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
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以及谦虚谨慎的做人准则。
    6.全文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因此自以为了不起。(他)曾经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着他,很长时间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卖油的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说完)就拿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铜钱却没有湿。他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7.中考链接
阅读《卖油翁》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8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的作者是__宋_朝的____欧阳修___。(2分)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①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放下  )   ② 睨之,久而不去( 斜着眼看 )
③ 但微颔之        (   点头  )   ④ 以钱覆其口    (   盖  )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2分)
译文:陈尧咨恼怒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呢?”
② 康肃笑而遣之。(2分)
译文: 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__  熟能生巧__  的道理。(填一成语)(2分)
(5)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启发的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 阅读《卖油翁》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 公亦以此自矜:(   夸耀   )     ② 但微颔之:   (   只,只是   ) 
③ 因曰:“……”:(    接着  )     ④ 康肃笑而遣之:(   打发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②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文: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3.课文主要写哪两个场面表演?
答:主要写的是射箭表演和沥油表演。
4.课文中哪两个字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答: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的两个字:“手熟”。
表现陈尧咨的傲慢无礼的句子:“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永安敢轻吾射!”
5.本文是说理散文,哪个句子最能说明道理?说明什么道理?
答:最能说明道理的句子:“惟手熟耳”。
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
6.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写法?
答:寓理于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叙写,很自然地使人从中悟出道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