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语文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

  • 格式:  DOC
  • 大小:  247K    5张
  • 时间:  2016-07

2009年广州市(海珠区)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广州市(海珠区)八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第一部分 基础整合(25分)
1、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或名言(任选四题作答,如全答,则依序批改前四
题,每小题2分,共8分。每错、漏、添一字扣0.5分,扣完本小题的分值为
止。)
①写出古诗的上句或下句:浊酒一杯家万里,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②写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是或在困境中,经过一番努力又发现了新的出路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③写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先人后己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④写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自己决心以死殉国,决不投降元朝统治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⑤写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无论国家兴旺衰亡,吃苦受罪的都是老百姓的经典曲句: , ; ,

2、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五彩斑lān( ) 祖jí( )梅州 弄巧成zhuō( ) 一劳永yì( )以身殉( )职 濒( )临崩溃 鬼使神差( ) 以讹传讹(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侃侃而谈 委曲求全 相形见绌 杳无音信
B、举世嘱目 无动于忠 尾尾动听 旁征博引
C、温故知新 大相迳庭 出类拔萃 不言而渝
D、鬼死神差 慷慨急昂 川流不息 提心掉胆
4、在短语后面的括号中写出该短语的名称。(2分)
非常干净( ) 扫得很干净( ) 成绩好( ) 师生员工(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沁人心脾。
B、这位摄影大师极善于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
D、他们原来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毕业后各自回到故乡,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6、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
B、古体诗是指古代的诗词,近体诗是指近现代的诗词。
C、“寒舍”用来谦称自己的家;“驾临”是欢迎对方到来的敬辞。
D、“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加热爱青年志愿者组织了。”这句话中,删去“通过”或“使”,句子便没有语病了。
7、语文综合性学习。(5分)
观察下面两幅图,根据其主要内容,写出你的感受。要求主题明确,语句通
顺,不少于60字。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古诗文阅读
(一)(16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①公将鼓之 鼓—— ②遂逐齐师 逐——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④惧有伏焉 惧——
9、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的虚词或说明其作用。(3分)
①夫大国,难测也 夫——
②遂逐齐师 遂——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而——
10、在下列文言句后的括号中写出该特殊句式的名称来。(2分)
①战于长勺。( )
②夫战,勇气也。( )
1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3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故——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夫战,勇气也。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现代文阅读
(二)(10分)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已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了;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13、选文节选自《 》,作者是 ,他是我国近代
者、 者。(3分)
14、本文段的论点是 。(2分)
15、为什么说因不尽责任而引起的苦痛是最大的,而且无法排解呢?请说出你的看法。(3分)
我的看法:

16、学习了这篇短文后,你今后准备怎样做?(2分)
答:
(三)说窗(10分)
①“窗”字,初创时为“囱”,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说:“囱,在墙曰牖(音you,窗子),在屋曰囱。象形。”远古先民的穴居之口开在屋顶,既是门,又是窗,所以,甲骨文的“窗”为原始形态“洞口”(窗)的直观白描。后来,“窗”字才变为由“穴”和“囱”两部分组成的字形。
②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关于“窗”的散文中写道:“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窗的最本质功能:给房屋以阳光、空气、清风与视眼。
③窗,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对于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对于房屋,窗户则是建筑灵魂的眼睛。窗户是会说话的,是有表情的,它所流露出的人情味也特别令人回味。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窗是词人吟咏不尽的题材,自然景物是窗中永恒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名诗佳句,至今还广为传诵。
④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地淋漓尽致。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开在圆墙上的漏窗,又称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⑤窗的这些特点为古代那些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于是,窗的设计就更加活泼,造型更加丰富,且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然而现在,我们房屋窗户的造型几乎100%着眼于实用,窗的魅力在现代建筑中日益衰退。学者赵鑫珊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诗》中感叹道:“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然而,只有生命窗才富有诗意。”作者的感慨带给人们一种尴尬,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深思。
17、本文介绍了窗的哪些功能?(2分)
答:
18、请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2分)
答: 19、第④段中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一种,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2分)
答:
20、作者说“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请以“漏窗”或“空窗”为例简要说明。(2分)
答:
21、第⑤段中,加点词“生命窗”指什么?(2分)
答:
第三部分 写作实践(50分)
25、请你按下列要求,任选一题作文。
(1)“生活需要 ”(宽容、理解、互助、掌声、阳光、理解、感动……)
(2)“其实我不想 ”(当第一、当先进、落后、失败、骂人、辍学……)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拟写作提纲,后行文。
②除诗歌、戏剧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书写要工整,字数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代替。
第四部分 附加题(10分)
(一)请细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小题。(6分)
外科医生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①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②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③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注释】①裨(pí)将:偏将,副将。②并州剪:并州产的剪刀,指名贵的剪刀。③簇:箭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⑴自称善外科( ) ⑵乃持并州剪( )
⑶跪而请谢( ) ⑷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
2、解释下列句子。(2分)
⑴延使治。
译:
⑵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译:
3、读完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让我们联想到了一则什么成语故事?(2分)
答:
(二)赏析下面诗歌,完成4~7小题。(4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本诗选自《________ 》,作者是近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1分)
5、诗中最负盛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分)
6、这首诗押 韵,韵脚有 。(1分)
7、本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