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 最后的姿势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 6 最后的姿势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8

《最后的姿势》教案3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6、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 废墟 震撼 凹下去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订正)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四、作业: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阅读。

6、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1、过渡:课文又将我们带入那场灾难,读读课文2-7自然段,用笔把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这些句子。

环节一

⑴、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为课文打下凝重的底色)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从“!”你又读出什么?课桌摇晃、楼房摇晃,你会感受到什么,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⑶、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意味着——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

读读这句话,感受危险迫在眉睫。

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这地动山摇中,我仿佛看到那所学校的孩子——)

环节二

出示四句环境描写,从课桌摇晃到地动山摇楼房塌陷这种人间惨剧,这种过程一共多长时间?

短短的几秒钟啊!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

2、换一种线条,把描写谭老师的句子画下来,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体现出谭老师的精神,请你认真去读,并且把感受批注下来。

⑴、“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在这句话里讲了大公无私,“大公”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已经有了——

无私的意思是——

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用悲壮的一幕来实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⑵、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想象谭老师当时怎样大声喊吗?(神态,动作)指导朗读。

来不及多想,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没有少想,就是——

谭老师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在教室里拿着摄像机拍,你的镜头里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如果你的镜头转向谭老师,你又会看到什么?

当孩子们逃向生的希望的时候,教室里有一个人没有动,说说当时谭老师在干什么?

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注意谭老师的动作吗?拉、撑、护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谭老师,你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的血肉之躯,

为孩子挡住---------

为孩子挡住---------

给你我的翅膀,让你继续飞翔。

3、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三、评价人物品质

1、学生轻读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身上。”

“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⑴、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⑵、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 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歌颂人物品质

1、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5、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 ,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

五、升华情感

1、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有人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献给谭千秋老师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

成为永恒

弧线

⑴、学生自读 ⑵、指导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交流所搜集的资料,交流感受。

教后反思:

5.12汶川大地震,学生在资料的交流中,面对那一个个真实的数字,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他们由正襟危坐开始了唏嘘黯然,在自然灾害面前,他们感叹人的无措,人力量的渺小。接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那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走入这个真实的故事,真正地感怀主人公谭千秋的师德灵魂呢?

首先从环境描写去感悟,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意味着——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

在想象中,一部分学生的心开始纠结、紧张……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省略号的空白填补中,学生想象了在自然灾害前的杂乱场面以及井然有序撤离的不尽人意,好多学生的脸上严肃起来,真正的恐慌在心间漫延——

然后话锋一转,感受谭千秋的言行时,我班学生夏天不知从哪里搜集了一段谭老师和学生被埋时的对话,通过这段文字的有声有色的朗读,把当时的情形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我班的王嘉婧再读救援人员的话语时,哽咽着,真正的“眼含热泪”,在她俩的带动下,教室里安静了,这不是刚才上课时的无神安静,而是学生心灵的纯静,我分明听到了学生那纯净的心灵流淌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语里……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此时在学生心中高大了起来!

学生在最后写道:

“谭老师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最后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谭老师,你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谭千秋,我们记住了你——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你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缺陷:

一、学生感悟的贫乏

在感受本文地震场面的可怕时,抓住关键的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课上学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有些学生虽然也能说到关键字词,可也是浅尝辄止。很难还原当时的情形,如此下去也会削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幸亏学校今年教室里增设了多媒体设备,没加犹豫投影显示“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意味着——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

学生马上明白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而且在课上反复交流,然后又让他们回忆影片《唐山大地震》,好多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但地震毕竟离他们很远,通过片言只语很难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冲击。

二、任务语言感受零散。

课文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话语,从侧面表现谭老师的品质,在教学时,我是根据学生回答把这三段文字单独出示让学生品读的,从效果上看,整堂课显得比较零散,这三段本来联系紧密的文字被割裂开来,特别是在体会侧面描写这一写法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三、课堂内容单薄

细细读课文,其实很多地方都能把课文读厚,比如:地震的场面、谭老师和学生被埋的场面、拓展阅读中地震中涌现的其他英雄……

可是由于没有“地震的视频场面,谭老师和学生被埋的场面”直接影响他们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读到获救学生对谭老师的回忆时,如果没有学生的课外资料的补充,那王嘉婧的精彩朗读以及后来学生的人情入境就不会出现。

还有课堂调控能力的不够,致使 “地震中涌现的其他英雄”没能在课堂中拓展阅读——

 

积累:

6、最后的姿势 

一、有关课文

1、“最后的姿势”指的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描写方法各不相同。一是出现在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描写中,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从正面描写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守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二是出现在最有说服力的救援人员的话语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2、写给谭千秋的诗:爱——献给谭千秋老师

你用身体写出了/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爱。

爱,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成为永恒/弧线

二、积累成语、名言

1、形容口才好: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娓娓而谈

2、表示灾难: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哀鸿遍野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3、表现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火烧眉毛、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4、表示爱的成语:爱屋及乌,情深意切、天长地久永结同心大爱无痕

5、爱的名言: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死——雨果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兰

三、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