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格式:  DOC
  • 大小:  51K    3张
  • 时间:  2015-0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4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毫米分米的认识 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 情感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长
宽
厚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