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格式:  PPT
  • 大小:  3.57M    35张
  • 时间:  2016-08

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夯实基础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表现:
“衣”:“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中西合璧的①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
中山装
“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②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鸦片战争后,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中,开始出现③________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也受到西方④________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⑤________”,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与大城市相反,农村仍处于⑥___________状态,传统习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吃西餐
欧式洋房
民主思想
废止缠足
落后、封闭
思维拓展
1.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章太炎在报上登征婚广告”此举说明了社会习俗方面开创了什么风气?
点拨: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主张自主择偶。
夯实基础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
(1)人民当家作主,人们生活逐步改善。20世纪50-70年代,⑦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由于物质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⑧______计划供应。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
(1)“穿”:着装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票证
(2)“吃”: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⑨____________”。
(3)“住”:人民的住房状况不断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⑩________”。
(4)“行”: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外出旅行等。注重环保、讲究卫生、⑪_________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赈济灾区
菜蓝子工程
安居工程
思维拓展
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结合下面两图加以说明
点拨: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要点精析
1.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进入近代社会,西方国家把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对中国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2)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如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这一主张得到进一步实施。
2.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城乡之间差异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互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二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势?
答案:(1)态度:热切追求新生活习俗。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等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
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论战。
(2)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推进文明习俗。
趋势:由烦琐走向简约文明;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存在地区性发展不平衡。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变化的历史背景(可见资料书)
要点精析
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飞速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互动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左图)和民国时期(右图)的女性花鞋。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习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3)结合材料三分析从“毛式的中山装”到多姿多彩的服饰的变化的原因。
(1)主张是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等。
【学思之窗】
请思考: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方法点拨:把握问题的关键词“当今”,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等角度分析归纳“产品丰富的原因”。
答案要点: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二,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极为丰富的商品生产体系;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政府还启动了“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项目,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五,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请回答: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方法点拨:可列举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变化的表现,然后从外因和内因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要点:(1)变化表现:①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②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再到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③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④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2)变化原因。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②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工作重心。
二、学习延伸
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答案要点:(1)调查对象可以是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以通过向父母咨询,以自己的家庭物质生活的变迁为主题进行对比分析。
一、基础题
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C
2.(2013·太原模拟)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这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
A.政治观念的影响 B.审美情趣的变化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潮流的影响
A
3.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  )
解析:A项为北京传统的四合院;B项为西式教堂建筑;C项为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D项为现代高层建筑。
答案:C
4.晚清重臣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著名买办徐润的花园时说:“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里的“夷气”主要是指(  )
A.陈设带有西洋风格
B.全部供外国富商居住
C.园中皆为日式家具
D.招聘欧洲建筑师施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夷”是清朝时期对洋人的蔑称,因此选A项。
答案:A
5.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C
6.近代中国,带有“洋”字的词便成了当时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大家族,如:“洋伞”、“洋油”、“洋火”、“洋布 ”、“洋钉”、“洋房”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后来这些“洋”词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B.新中国的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C.国民政府规定不准使用“洋”词
D.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
7.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  )
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B
8.(2013·新乡一调)1876年葛元熙《沪游杂记》中提到:“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材料表明当时上海( )
A.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深刻剧变
B.受到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冲击
C.民众服饰样式及功用发生变化
D.社会交往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
D
二、能力题
9.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2)主张易服。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各写出两个关键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