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格式:  PPT
  • 大小:  3.48M    26张
  • 时间:  2016-08

公开课《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公开课《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开课《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导入新课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A 起源:
推进新课
B 发展:
C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始于:
新航路的开辟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C90S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2)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

(3)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推动者)

(4)两极格局的瓦解(外部条件)

(5)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原料、资本、劳动力、能源、技术、 商品、服务在全球流动 一件产品的零部件在多国生产完成 跨国公司普遍发展起来
A 生产的全球化 B 贸易的全球化
C 金融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②有利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主导、推动 是发达国家新一轮扩张
③对发展中国家是双刃剑,且风险更大
机遇:技术、资金、管理模式 挑战:能源、市场、环境、粮食、政治
应积极融入世界经济 保持清醒的头脑,
制定合理的对策,
提高搞风险的能力
(4)应对的对策
课堂讨论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
(2)密切经济世界联系
(3)加速各国产业结构调整
(4)国际关系趋于协调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1)扩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南北矛盾;
(2)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会使本国工业空心化,减少本国就业机会;
(3)全球化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4)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5)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与传统,威胁发展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独立。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目的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
2、原因
关贸总协定的非强制性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
2、过程
前身:关贸总协定(1947)
成立:1995、1、1 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
1986年,意大利提倡
1993年,改名
1994年,决定成立
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区别
3、原则
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规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4、作用
(1)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2)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
(3)对弱、小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 作用
三、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1、原因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
(1)中国需要世界。
(2)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入世后,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目前,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2、艰难的历程
(1)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
(2)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申请;
(3)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4)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机遇:
(2)挑战:
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推动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促使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有利于世界贸易体系的完整
课堂小结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利大于弊,是最大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利弊共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与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争取主动获得发展。
1、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 )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
C、经济一体化 D、知识经济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中,根本动力是 ( )
A、市场经济的建立 B、科技的发展
C、国际金融的发展 D、冷战的结束
课堂练习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