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必修二
第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纲内容】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要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考查,尤其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及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
专题框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历史条件)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
③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
④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953—1956)
(一)、背景
1、政治上:
2、经济上:

(二)、方针: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一五计划
“一化三改造”
特点:
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
两者关系:
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三)、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重工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 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内容:
(2)实质:
(3)结果: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改造后性质
改造前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2014全国新课标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2014全国新课标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2014安徽)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2014北京)“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C
(2014重庆)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 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B
(2014广东)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答案】A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一)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评价: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内 容
国情分析: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建设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一)成功探索
(二)失误探索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
内容:

评价: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质:“左倾”错误
评价: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纠正错误:
①开始:
②八字方针:
③成效: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4、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 从国情出发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 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2014大纲)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2014重庆)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答案:C
三、“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九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840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民主革命时期)
1919


一、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思想基础)
2、内容:
提出指导方针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决定改革开放
3、意义:
伟 大 转 折
新起点
新时期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2)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3)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4)它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新思想
新路线
新时期
新领导
新起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由城市转到农村,开辟农村根据地。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1. 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2.(2013·哈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  )
A.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农业
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
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
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

内容:

根本目的: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依据材料并结合P41第一段的内容,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何首先从农村起步?
1、田野上吹拂的春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 到1978 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 人均粮食产量, 1958 年 303 公斤, 1978 年 316.6 公斤。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 …… 为特征的人民公社 …… 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严宏昌 关廷珠 关友德 严立苻 严立华 严国昌 严立坤 严金昌 严家芝 关友昌 严学昌 韩国云 关友江
严立学 严俊昌 严美昌 严付昌 严家其 严国品 关友申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改革以后,新娘愿意进凤阳吗? 为什么?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 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斤
1981年产粮 6.70亿斤
1982年产粮 7.15亿斤
农民露出笑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 因
内 容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二、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战略原因)
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现实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历史原因)
意 义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江苏华阴市)从一个破旧的贫困小村,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总量超三百亿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华西
中国第一村
(2014江苏)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D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企业没自主权,职工积极性不高
所有制体制:
管理体制:
分配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内 容:
原因: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3.作用与成效
P42
改革
积极性
生产力
经济发展
3、(2012年全国文综卷1)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市场经济概念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完善基本理论
1、建立过程
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概 念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市场经济概念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完善基本理论
1、建立过程
2、作用与成效
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基本确立
生产力发展
经济奇迹
迈进小康
4、 (2013年江苏文综卷12.) 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5、(2013年全国新课标1)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2012年新课标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7、(2013天津卷)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8.(2014•广东) (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节选)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
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中国梦
习近平将“中国梦”归纳为两个百年:
“我坚信,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
小结
一个核心人物
一个体制
两个时间点
两次思想解放
邓小平——总设计师
1978年,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真理标准”大讨论,
“南巡讲话”
四次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实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对外开放
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
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是什么?
国内方面:
1.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
二、对外开放的步骤
海南
浦东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海南
浦东
海南
浦东
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全方位
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
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推进
宽领域
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线

内地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有何不同?
1、前提不同。
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力增强的前提下主动进行的;
旧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的被动开放。
2、性质不同。
今天的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为了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旧中国的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3、结果不同。
今天的开放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中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