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2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2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
文化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建设
2011年10月18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
本课导读
中国曾经的辉煌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中国文化在近代出现了衰微
回忆:中国文化在近代出现了衰微的原因?
内因
外因
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没落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1、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为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难的求索。
(1)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全盘西化”论
文化复古主义
代表人物:胡适
代表:康有为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一) 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民族虚无主义
结论1:
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一、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毛泽东
②结论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指导思想:
B、基本特征:
C、本质和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P96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强国的必由之路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途径和目标的关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决定因素)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的视角)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历史视角)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国内视角)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国际视角)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视角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视角二:如果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这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视角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视角四:当前我国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
这是由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意愿决定的
这是由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一打就垮。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不打自败。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一件是把别人的金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美国人用以肯德基为代表的薯片、好莱坞为代表的大片、电脑软件为代表的芯片的“三片”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上海世博会是全球性展示国家实力的文化盛会,遍览世博会各个国家展馆,在感受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距。一流的文化强国展示的是国家精神和国家意志;二流强国借助现代高科技讲述了一个动听的故事;三流国家大多炫耀的是传统文化符号;四流国家大多贩卖的是旅游产品和各种纪念品。
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现在还称不上一个强国,因为中国的文化还不具有影响其它国家的力量,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
美中两国文化发展主要数据比较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明天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键;
辜鸿铭自称“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精通多门外语,却在中国积贫积弱之际力挺中国传统文化。当时,中国贫弱,为西方人瞧不起。可辜鸿铭却对西方人讲,别看你们现在牛哄哄,可要论文明、论道德,你们西方人远不如我们中国人。为证明自己说法,他把《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经典译成英文,并给欧美人讲授《论语》。
历史名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文化自觉自信的内涵及表现
文化自觉
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习式外交凸显文化自信
在荷兰访问身着中华立领;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主席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一口气说出了20多名法兰西文化的代表人物,中法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正向习主席所说:“访欧是为和平而来,为推动合作而来,为交流互鉴而来,为共促文明进步而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不仅如此,习夫人以其优雅、端庄的形象开启了夫人外交,彭丽媛出访行程多集中在公益、慈善、教育等方面,完成社会、文化议题,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刻板形象的认识。这些都成为习式人文外交的亮点,也开启了人文外交的新篇章。
服饰文化凸显文化自信
彭丽媛身着本土服装品牌亮相公众场合,为本土高端服装品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可能使得中国消费者盲目追求外国奢侈服饰品牌成为过去时。
彭丽媛身着民族品牌出访,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品牌的风采,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制造”以极大的鼓舞和自信。同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时尚教育课。
服饰文化凸显文化自信
服饰文化凸显文化自信
服饰文化凸显文化自信
服饰文化凸显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
(2)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含义
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目标
文化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作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面向现代化”就是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服务;
“面向世界”就是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世界前沿、体现时代精神,广泛汲取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面向未来”就是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勇于开拓创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精神和知识水平上不断提高。
“民族的”即民族性,就是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就是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吸收和借鉴同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科学的”即科学性,就是文化建设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反映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大众的”即大众性,就是既要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又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核心价值取向。只有坚持这一价值取向,中国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第四单元知识结构
当代文化生活


斑斓色彩
多种选择
主 流
主旋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主要内容
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作用
2)特点、地位
3)必然要求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个“贴近”、一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