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目标]
1、概述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恢复期
(49-52)
过渡期
(52-56)
探索期
(56-66)
混乱期
(66-76)
徘徊期
(76-78)
改革开放
(78- )
建国以来的发展之路——

1.背景
2.结果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的恢复

1、制定:
(1)过渡时期:
(2)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3)总路线实质: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及实施
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
解读 史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巩固国防安全。
史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解读 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美苏等工业化国家。
史料三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解读 史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史论2 “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
(1)两大特点: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2)四大成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三大改造
史料一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解读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史料二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解读 史料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问题
思维发散  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政治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必修1)
经济上:我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修2) 思想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修3)
文化上: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必修3)
史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改造后性质
改造前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1. (2013·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 B 解析 可用排除法解题,中西部基础不佳,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项,西方对华封锁与企业布局联系不大,可排除C项。
2. (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故大中型项目多集中在东北。B、C、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
3.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面临两大主要任务,即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从题干中的“不失业、不饥饿”反映最紧迫的问题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4.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北 京)
背 景:
内容:
意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大跃进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失误:
正确:
“总路线”
1958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国民经济
的调整
1960年
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领导核心和思想体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政策
对外开放
自我封闭
对外政策
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民主集中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建设
阶级斗争
工作重心
拨乱反正
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
组织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阶级斗争为纲
政治路线
实事求是
教条主义
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
改革
开放:对外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城市:国企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人民公社的弊端(历史因素)
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
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原因
安徽等省农民的首创精神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1953年-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
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
1978年至今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
农村改革前后
高度集中平均分配
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社合一
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改变经营权和分配原则
管理和生产分开,
农民有生产自主权
设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
单一的农业
发展乡镇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
意义: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全国农业大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统购统销
自由买卖
尊重市场的作用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1978-1984)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2)
(所有权和经营权)
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2007)
项目
改革前
改革后(措施)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国有制
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 _ ,极大的解放了__________,推动_________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 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 _____水平。
积极性
社会生产力
国民经济
小康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邓小平南方谈话 (思想基础)
3、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
背景
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十四大--确立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基本框架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理论

21世纪初— —基本实现市场配置,95%以上的商品已由市场配置,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