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1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2
2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3
3
主题线索
本专题主要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五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兴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从此开辟。
4
4
单元归纳
5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恢复经济
一五计划(一化三改)
曲折:中共八大、三面红旗的失误、调整
改革(农村和城市)开放(格局)
必修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劫难:文革的曲折、破坏、回升
6
共和国史复习时坚持的观点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科学
的态度和发展观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经济建设必须遵从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请注意:2001—2006年全国(广东)高考主观题是共和国土地改革史等重点,2007和2008年高考题是中苏农业(工业)政策和成就对比反思。2009年是土地政策,2010年工人群体壮大和农民工群体出现的原因。
7
07年高考题
⑷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8
2008年广东卷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9
近几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
选择题:大跃进
材料题39题: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10
2013年高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39题(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11
2014年高考:
39题: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
1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3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14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国民经济恢复49—52
一五
计划
53—57
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意义: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基础薄弱、门类残缺
内容:一化(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三改(三大改造) 东北 重工业
成就:1957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15
1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三大改造53—56
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意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一化”侧重于生产力;
“三改”侧重于生产关系变化。
17
1.(2009·福建文综·T18·4分)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A
18
二、探索与失误(56—66年)
正确探索:八大(1956年)
曲折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
内容: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②确立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③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意义: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未能坚持。
总路线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大跃进(大炼钢铁)夸大了个人主观能动性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违反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规律
危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造成了1959-61年严重困难
19
难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0

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
21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535万吨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800万吨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22
全民大炼钢
留下荒山秃岭
结果:
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23
1959年各地报道水稻
亩产情况——
“大跃进”中各地报道的农产量纪录:
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
水稻亩产13万斤,土豆亩产120万斤
24
25
“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26
“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
27
28
“看,卫星田的稻子长得多么丰满,16岁的女孩坐在稻穗上,也掉不下来。”这是大跃进时期一张名为《稻穗上的姑娘》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
29
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是信息是,当时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试题分析:漫画显示用箭运载火箭而传送卫星,显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是浮夸吹牛的,而当时中国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加之毛泽东等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之后,没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故A符合题意。
30
考点:本题考查浮夸现象
点评:本题为近年来常见的漫画题,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是审准漫画,特别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提示,准确把握漫画的整体意思,这样才能准确作答。
31
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32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鼓足干劲加油干
放开肚皮吃饱饭
33
(2009·江苏单科·T10·3分)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D
34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008年广东卷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35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③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BACK
36
2011年高考:
材料题39题: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7
局部纠“左”(60年代)
(1)在农村纠正“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0年)
(2)经历许多挫折,成就仍然巨大。
二、探索与失误(56—66年)
38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文革”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39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67、68年)
(1973年)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
邓小平全面整顿
实质: 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复苏)
(回升)
“文革’经济劫难图示(1966-1976)
40
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52年 56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41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
积极探索:
①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②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
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
42
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
①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②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43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7)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中共八大(1956年)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
3.国民经济的调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4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78—1992—至今)
45
2.内容
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
转折一:“左”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背景
①粉碎了“四人帮”,但仍坚持“两个凡是”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6
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大革命失败
由城市转到乡村
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由乡村转到城市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7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
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②乡镇企业创办为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
措施:
原因:
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8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49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原因、内容、效果;启示)
小专题归纳:
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50
07年高考题
⑷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1
(2007年山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①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考题训练
A
52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1984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平均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产权制度: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
措施:
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效益显著提高,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53
2008年高考题:
1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A
54
D
B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 在所有制形式获得突破

2.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在所有制形式获得突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5
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同:⑴背景相同。高度集中的弊端,平均主义严重
⑵在改革措施上都改变了集中单一的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克服了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⑶作用相同。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方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获得了突破,改革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
56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立
过程: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效果:
邓小平南方谈话 (思想基础)
⑴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⑵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⑶1997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基本经济制度
⑷2000年——初步建立
57
2011年高考:
材料题39题: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58
2011年高考: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59
2014年高考:
39题: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
角度:以1992年为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角度来划分的,以2001年为界是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角度来说的。
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主要解决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中国的体质改革,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与世界认同。
60
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1995年全国高考题)
61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 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14 分,2004广东高考)
从1949年-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共同存在与发展;(3分)
从1956年-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2分)
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
1949年~1952年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2分)
1956年~1978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1978年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2分)
BACK
62

(2007海南历史卷)(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12分)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63

(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4分)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分)

(2) 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2分)1981-1981年是经济体制改革。(2分)
64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65
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际:
1.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联合国、中美、中日)
2.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国内: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66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5个)
1、概念:

2、设立 : (1980、1988)

3、影响: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但由中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67
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
68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14个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个
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厦漳泉)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3.“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
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实行完全的开放。 2001加入WTO
69
三、对外开放新发展——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1、为什么要开发浦东?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浦东的发展有哪些有
利条件?
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70
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特点: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71
归纳对比 加深理解
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