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免费下载人教版必修2历史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人教版必修2历史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人教版必修2历史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人教版必修2历史原创《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知识体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
(2)内容:优先发展________;实行三大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重工业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
①农业:参加农业生产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公有制
合作社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工业国
2.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左”倾错误
①表现
a.“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_______。
b.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_________”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高速度
一大二公
②原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危害: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
3.后期纠正失误——八字方针
(1)措施: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调整
4.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②1975年_______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邓小平
巧学妙记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两个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五个经验: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
【易错易误】
1.“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实现工业化。( )
剖析 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2.“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
剖析 “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史料研读】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三大改造的实质
深化理解 史料一论述了工业发展速度与重工业的关系;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史料二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知识体系】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思想基础:关于_________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真理标准
2.时间:_______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_为中心。
4.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经济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济体制
①背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②政策:实行以__________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作用: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家庭承包
(3)意义: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_____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城市改革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3)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所有制: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企业活力
城市
③分配体制:实行以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劳分配
(2)1992年10月,中共________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十四大
3.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过程
(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_____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
深圳
(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_________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对外开放格局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上海浦东
全方位
巧学妙记
对外开放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易错易误】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
( )
剖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落后的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
2.经济特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 )
剖析 经济特区是实行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实行特殊社会制度的地区是特别行政区。


【史料研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成效
史料三
深化理解 史料一、二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宏观调控上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显著特征。(2013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标志着党中央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史料三中的漫画通过两个时期的对比,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沧桑巨变。图片中的《望穿饭锅等下勺》和《白菜土豆排队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讲求营养碗变小》和《四季蔬食满柜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突破提示】 结合图示梳理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问题精要】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3)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突破提示】 主要抓住土地所有制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变化或调整分析。
【问题精要】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纵向连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承认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横向链接】
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比较
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
(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
(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改革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4)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