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指导
  • 资料信息
  • 科目: 

    班级管理指导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8

如何看待”另类”学生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如何看待”另类”学生
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   徐春艳
    如何看待那些有点个性、有点“另类”的“个别生”?是他们有毛病,还是我们的教育有毛病?专家认为,应该多一把尺子量教育——如何看“另类”学生二人谈 
    差不多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里,都有老师眼中的“个别生”。言外之意,这是些或不守纪律、不服管理,或思想、作法很“各色”,不合群的特殊学生。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有点个性、有点“另类”的孩子?是他们有毛病,还是我们的教育有毛病?如何完整地理解素质教育?带着这一类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康健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普通教育“双轨制”掩盖了个性差异 。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群的绝对同质的集合,其实是不存在的。即使录取分数在10分20分之内,情况也很复杂,不过是用分数把差异掩盖了。社会人群也是多样化的,同质是相对的,异质是绝对的。学校搞同质集中,有利于优质校为社会输送拔尖人才。但随着教育民主化,掩盖了许多个性差异。所以人们常把那些与大家表现不一致、与众不同、个性很强的看作另类,把这些人推到一个极端。可能有些潜质优秀的学生也在其中。我们的教育可能伤害了他们,也可能过早地“决定”了他们的命运,甚至日后的社会缺少了几个天才。
    教育本身反对淘汰遴选 。 有的孩子不太善于接受系统教育,考试不及格;但心灵手巧,那就让他当工人不就完了?有的人适合上大学,有的不适合,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人,认为上了大学才是人才,不上大学也可能是人才。比如青年鲁班,不能说比大学生低一等,许多企业家都没有完成大学教育,但事业是很有成就的。有一次,我到江苏南部去,一位县长对我说,我们这里许多孩子上了大学,但没有一个回家乡的。苏南乡镇企业发达,靠的都是没上大学,或被老师看不上、或被学校开除了的学生。有一位当年被开除的学生,现在已是很有作为的乡镇企业家。社会需要各个规格的各种人才,都去上大学,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机会上大学当然好,没有机会上也能成功。许多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小时上学都不聪明,老师认为他们将来毕业会一事无成。这也反映了教育的弊端,反映在评价学生的标准、尺度上有偏差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成功者,是不是人才,不能只用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把尺子,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如果说要有一把尺子衡量的话,那这把“尺子”就是社会实践。这是最权威的衡量标准。
    对某些方面成绩突出的孩子,不一定让他跟班学习,可以采取选课、通过的方法。但他们在生理年龄上与别的孩子一样,同样有着青春期问题,有着如何与他人相处、与异性相处等问题,因此我不赞成单独为他们办一个少年班。除了学科差异,还有其他方面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相当深刻的家庭社会渊源,有些有极端行为,如离异家庭子女。父母行为也多种多样,有的父母不合,使孩子郁郁寡欢,老师觉得他上课不专心,其实是因父母打架,无心上课。有一个学生,竞赛总是得奖,但上课心不在焉,以各种理由缺课、旷课很多,但最后上了清华。对这种特殊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适应社会的规则,另一方面我们的制度也要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只要他遵守学校基本制度,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的孩子成绩不特别优秀,评不上“三好”,但多才多艺,表现出非常强的和谐。高三女孩里就有这样的,是领袖人才。过去只强调培养科学家,忽视各方面人才,我们设想办一个综合班,按照蔡元培“发展个性,涵养人格”的宗旨,不让他们偏科、定向,给他们多种空间,打一个宽厚的基础,有可能培养出未来社会的脊梁。现在的教育时间划一,早上7点多上学,直到晚自习,没有孩子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课程太多,课时太满,基本是国家指令性。我认为课程表可以自主规划加选修,小学可考虑半天课半天选修和课外活动,中学上五六节课,其他时间是社团、自由活动、社会实践。要尊重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希望高一通过外语,就可以高一过。老师是服务型教育,采取合作式、讨论式、实践式。但是现在国家课程安排已经超负荷,没有任何创新余地,要实现教育创新,制度的制约是个瓶颈,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最重要
    比如我们这样的学校,如果给点自主权,本来可以做点探索。现在课程的门类、数量窒息着教育空间,要创新就得减少课程门类,减少课程内容和时间,增加校本课程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