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课外读物>名人故事
  • 资料信息
  • 科目: 

    名人故事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8

对曹禺的评价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胡适对曹禺剧作的评价

  1937年除夕晚,客人散尽后,胡适先生拿起曾任青岛大学校长的杨振声先生赠送的两本书:曹禺的名剧《雷雨》和《日出》。在当天的日记中,胡适写道:“读曹禺的《雷雨》、《日出》。杨金甫赠此二书,今夜读了,觉得《日出》很好,《雷雨》实不成个东西。《雷雨》的自序的态度很不好。”“《雷雨》显系受了Ibsen、O’neil诸人的影响,其中人物皆是外国人物,没有一个是真的中国人,其事亦不是中国事。”Ibsen就是易卜生,O’neil是奥尼尔,胡适在美国留学时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西方的小说和剧作,他一眼就看出当时弱冠之年的曹禺的“食西不化”。

    文学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相对真实,直到今天依然是作家创作中的一个顽症,而人物和事件是作品成败的基石。当下的“类型化小说”或者“场小说”(职场或官场)小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作者缺乏艺术感觉和修养,照搬现实的多,根本谈不到达到艺术的真实。胡适对曹禺剧作的评价放到今天来看依然精准而独到。

    对曹禺的《日出》,胡适答看法是:“其中人物稍近情理,也稍有力量。然不近情理处也还不少。”情理,是小说叙事的伦理基础,不近情理就是不客观,没有相对的真实,作品就有漏洞和硬伤,胡适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对文艺的判断和眼光,对于我们的创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什么是中国气派?具象说,中国气派就是“中国人”、“中国事”;抽象说,中国气派就是“中国文化”、“中国风俗”和“中国精神”。要上升到抽象高度,先得解决具象问题:人和事的真实。然后才能谈到人性深度和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