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太阳和太阳系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 - 1.太阳和太阳系

  • 格式:  PPT
  • 大小:  3.26M    52张
  • 时间:  2016-09

人教版原创高中地理选修1《2.1太阳和太阳系》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原创高中地理选修1《2.1太阳和太阳系》课件ppt免费下载人教版原创高中地理选修1《2.1太阳和太阳系》课件ppt免费下载人教版原创高中地理选修1《2.1太阳和太阳系》课件ppt免费下载人教版原创高中地理选修1《2.1太阳和太阳系》课件ppt免费下载
第一节 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 1、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 太阳系天体距离测量的基本方法 (1)地平视差法 Sinα=r/d
E
S
d
r
α
(2)利用小行星测距法
a1
a
a1-a
S
E
P
a13/a3=T12/T2
a1-a=m
(3)雷达测距法 通过向天体发射无线电脉冲,然后接收从它们表面反射的回波,并将电波往返的时间精确地记录下来,便能推算出天体的距离。雷达测距法目前已成为测量太阳系内某些天体的基本方法之一。   (4) 激光测距法 它比雷达测距法更精确。但目前只适用于很近的天体,如人造卫星和月球。工作原理与雷达测距法相似。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   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800 ℃ (表面) 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2、太阳热能、温度、热源 (1)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距离的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在1分钟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称为太阳常数。 近年来,在宇航事业取得新资料的情况下,经过大量观测和分析,测得新的太阳常数为1.95卡/厘米2.分。
(2)太阳辐射总量
太阳电磁辐射能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可见光波段且变化很小。 其他波段的辐射能量所占比率不大,却随太阳活动而又很大变化,尤其是远紫外、X 射线和γ射线。
(3)太阳热源
3、太阳结构
(1)太阳的内部结构 太阳是个炽热的气体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太阳从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

太阳分层结构示意图
(2)太阳的大气结构 太阳和地球一样,也有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第一层:光 球
光球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太阳圆面,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圆周界线。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光球厚达500千米,极不透明。平均温度5770K。由内向外温度降低。
光球的精细结构
89年3月8日的太阳表面一群黑子,面积约70个地球.10日黑子群爆发大耀斑,放出带电粒子和辐射,使地面多处无线电通讯中断
米粒组织
天气晴好的时刻,通过天文望远镜可以拍下非常清晰的太阳图片。在这些图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一种点状结构,很像一颗又一颗的米粒。因此被天文学家称为“米粒组织”。这种米粒组织的直径从300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每颗米粒出现的寿命很短,平均约为七八分钟,长的可达15分钟。平均温度比光球高300-400K。
米粒组织:
太阳黑子
太阳光球上经常出没的暗黑斑点,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黑子经常成对或成群出现,复杂的黑子群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黑子组成。小黑子的线度约1000公里,而大黑子的线度可达20万公里。黑子的温度较低并有很强的磁场,温度约4500K。平均活动周期11年
光球上一些比周围更明亮的区域,叫光斑。它与黑子常常相伴而生。光斑的温度比光球高,平均温度比周围高100度左右,亮度大10%左右。光斑和黑子一样具有11年的活动周期。
太阳光斑
第二层:色球
色球层厚约8000千米。具有反常增温现象,从光球顶部到色球顶部再到日冕区,温度不断陡升。色球层有出现在日轮边缘的针状物,它们不断产生与消失,寿命一般只有10分钟。
色球的精细结构

色球上经常出现一些暗的“飘带”,我们称它为暗条 。当它转到日面边缘时,有时象一只耳朵,有时好象腾起的火焰,人们俗称它为日珥。日珥的形态千变万化,可分为宁静日珥、活动日珥和爆发日珥。
日珥
耀斑
太阳色球层有些局部亮区域,我们称它为谱斑。它处于太阳黑子的正上方。有时谱斑亮度会突然增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耀斑。耀斑释放的能量极其巨大。其巨大的能量来自磁场。
谱斑
谱斑是用单色光拍摄的太阳照片上明亮区域,处在光斑面上方。温度比周围高,常出现在黑子群和大黑子附近。其面积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强的一个标志。

太阳活动极大年的日冕
太阳宁静年的日冕
太阳最外层的大气称为日冕。日冕延伸的范围达到太阳直径的几倍到几十倍。日冕中有大片不规则的暗黑区域,叫冕洞。
第三层:日冕
日冕的稀薄物质是以极高的速度运动着,以致一部分粒子能够摆脱太阳重力,奔向广漠的行星际空间,这种现象叫日冕膨胀。
由于日冕高速膨胀,行星际空间不断地得到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称为太阳风。
太阳风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一颗基本稳定的恒星。它的辐射总量变化甚微。然而,它的外层大气受太阳磁场的支配,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中,称为太阳活动。 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变化现象。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平均约11年的周期。

地球周围存在一个磁场,当太阳风等离子体吹向地球时,使地球磁场被太阳风包围,形成地球磁层。
(1)太阳风与地球磁层
地球磁层
一方面(好的方面),由于地球磁层的存在,使得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不能到达地面,从而保护了地球表面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坏的方面),总有一部分高能带电粒子闯入磁层内,被磁层禁锢在地球高层。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激发电离层大气分子进一步电离,造成离子浓度增高和吸收电波增强。尤其是太阳耀斑爆发后,会引起地球向阳半球面短波信号衰减或中断。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中断,一般是几秒钟至几分钟,特别情况下长达半小时至1小时以上。
地球电离层
“磁扰” “磁暴”
太阳活动 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
(3)对地磁的影响。
(4)在地球高纬度地区,经常出现一种变幻莫测、美丽壮观的极光现象,这也是太阳活动引起的。它主要发生在100-200km的高空,有的高达l000km
极光
(5)太阳活动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太阳活动引起太阳辐射的改变,必然导致气候相应的变化。
二、太阳系概况 1、地心学说与日心学说 2、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 3、太阳系概况
三、太阳系家族(图示) (一)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图示) 1、基本特征 ☆ 水星 ☆ 土星 ☆ 金星 ☆ 天王星 ☆ 地球 ☆ 海王星 ☆ 火星 ☆ 冥王星 ☆ 木星
2、八大行星分类 3、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区别   类地行星主要由石、铁等物质组成,体积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结构图)   类木行星主要由氢、氦、冰、氨、甲烷等物质组成,体积大、密度低,自转相当快、卫星较多,还有由碎石、冰块或气尘组成的环系。 (结构图)
第一,类地行星的质量较小,而类木行星的质量较大。木星和土星的质量分别为地球质量的约318倍和95倍,而类地行星中的水星、金星和火星的质量均小于地球。由于质量太小,水星没有大气,酷似月球世界;火星只有极微弱大气,是一个极其荒凉的世界。水星和火星表面都有环形山分布。
各行星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不同
第二,类地行星的平均密度较高,而类木行星的密度较低。以水的密度为1,那么,类地行星的密度(除火星为3.96外)均超过5;而类木行星中密度最大的海王星,也不足1.7。其中土星的密度仅为0.7,如果把它放在水中,它将浮出水面。
第三,从化学组成看,类地行星主要由重物质组成,有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则以轻物质为主,因而没有固体表面。木星和土星是流体球。由于流体收缩产生能量,以致它们放出的能量远超过其所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点类似于恒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于温度太低,一些气体物质冻结成冰物质,因而不同于木星和土星。
第四,类地行星接近太阳,因而它们有较高的温度;反反之,类木行星的温度很低。就这个条件而论,太阳系的生命圈限于类地行星(水星除外)。从理论上说,金星和火星可能有生命
第五,类地行星卫星数无或少;类木行星卫星数量多。
4、八大行星排列规律 提丢斯--波得定则 :αn=0.4+0.3×2n-2 5、八大行星运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 6、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二)小行星
(1) 小行星带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绝大多数小行星距太阳2.2-3.6a处。
(2) 小行星质量总和约为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且质量愈小的数量愈多。
发现小行星是非常费神的事,照相巡天观测发现大于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达50万颗。目前编号的有近5000颗。其中约30颗直径大于200km,最大的4颗为谷神星(直径770Km)、智神星、灶神星和婚神星。1801年元旦元夜,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神星。现有42颗正式命名的中国小行星,最初的5颗是以我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它们是1802号张衡、1888号祖冲之、1972号一行、2012号郭守敬、2027号沈括;以后30多颗是以人名和地名来命名的,如2045号北京、2077号江苏(钟山一号)、2078号南京(钟山二号)、2051号张(张钰哲)等。
(三)彗星 1、彗星的分类 2、彗星的结构
3、彗星的来源 来自奥尔特云 来自太阳系边缘彗星带。  来自木星喷发物。    碰撞说。 复仇星发出彗星。
4、著名彗星  哈雷彗星 比拉彗星 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海尔—波普彗星  池谷—张彗星 (四)流星体和流星 1.流星体与流星 2.流星与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 3.流星与陨星
海尔—波普彗星
海尔---波普彗星
彗星结构特点
四、太阳系起源 1、太阳系起源基本学说 ☼ 星云说 ☼ 灾变说 ☼ 现代星云说 2、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 ☼ 星云演化阶段 ☼星子演化阶段 ☼太阳—地球形成阶段 ☼火星—小行星形成阶段 ☼木星—土星形成阶段(太阳核聚变爆发阶段) ☼天王星—海王星形成阶段 ☼太阳系各星体的地质演化和后期演化
一.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太阳系的形成
二.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圆盘
太阳系的形成
三.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
太阳系的形成
四.中心部分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
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
太阳系的形成
我国己故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提出了太阳系起源新学说,是新星云说的代表之一。这个新学说,将太阳系起源理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个学说认为:
A、收缩-旋涡-破碎阶段。47亿年前,一个质量比太阳大几千倍的银河星云,因自引力而收缩,在收缩中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破碎成一二千块,每一块相当于一个恒星质量。其中形成太阳系的碎块,叫太阳星云。
B、惯性离心力与自引力平衡阶段。在自引力的作用下,太阳星云进一步收缩,使本来已在旋转的太阳星云旋转加快,产生更大的惯性离心力,使太阳星云逐渐变扁。同时,由于体积愈来愈大,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也愈来愈大,当惯性离心力足以全部抵消自引力时,赤道附近物质便停留在那里,不再收缩,而太阳星云其他部分仍继续收缩,于是形成扁扁的、内薄外厚、连续的星云盘。星云盘物质有“土物质”、“冰物质”和“气物质”三类。
3、新星云说
C、增温-热核反应-太阳形成阶段。在进一步收缩过程中,原始太阳因不断收缩而持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几百万度(K)时,开始热核反应,形成自行发光的太阳。
D、碰撞增大-碰撞吸积-行星-卫星形成阶段。星云盘中的尘粒,因碰撞而增大,形成大尘粒,大尘粒因吸附小尘粒而增大,当大到不致因碰撞而破碎时,形成“星子”。星子与其他尘粒进行碰撞吸积而增大,产生特大星子,出现在目前行星的轨道上,成长成“行星胎”。行星胎形成后,碰撞吸积为引力吸积取代,把其“势力范围内”的星子“吃”掉,不断增大而成行星。行星附近的残余物质,在较小范围内重演行星形成过程,产生卫星。
“新星云说” 对各类行星特性的解释
新星云说对各类行星的特性,进行了较合理的解释。
A、类地行星靠近太阳,温度高,冰物质和气物质都挥发,只有土物质凝聚,因而密度大,而且它们的行星区宽度比较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就比较小。
B、巨行星区的温度比较低,只有一部分气体挥发,土物质、冰物质都凝聚,部分气物质也成为木星和土星的原料,而且行星区宽度较大,因而密度就小,而体积和质量就大。
C、远日行星远离太阳,温度低,太阳的引力又弱,气物质很容易逃逸,形成远日行星的物质是土物质和冰物质,所以密度、质量、体积都属中等。D、冥王星较特殊,它的体积和质量都较小而密度却比较大,它可能原是海王星轨道内的一个残余大星子或卫星,因碰撞改变轨道,从而脱离海王星引力成为一颗绕日行星。 E、新星云说除能较好地解释行星、卫星的形成外,还能较满意地解释行星运动的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当然,作为假说还有待完善,理论必须符合观测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