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1.春

  • 格式:  PPT
  • 大小:  1.36M    14张
  • 时间:  2016-09

艾青《春》ppt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艾青《春》ppt课件2
艾青
一位伟大的诗人
山东省单县二中 程光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我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主要的诗作
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在诗学上受凡尔哈仑等外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50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70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主要的一些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 1936
《北方》(诗集) 1939
《向太阳》(长诗) 1940
《旷野》(诗集) 1940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
《新文艺论集》1950
《艾青选集》1951
《春天》(诗集)1956
《归来的歌》(诗集)1980
《艾青叙事诗选》1980
《落时集》(诗集)1982
《艾青选集》(1——3册)1986
艾青诗歌意象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在土地的意象中不但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最深沉的爱,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和与探索。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爱的不息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进人类向上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美的。”正是从这一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导入新课:
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柔石、
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
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
被敌人杀害现在上海华龙,艾青听
到后,气愤异常,于是写诗以纪念
为国牺牲的烈士而写。
下面我们来学习艾青的《春》
背景介绍
《春》作于1937年4月。 艾青说:“这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
胡风拿去发表在《生活与学习》上。” 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这
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震撼了全
国。 面对这一残酷的严重事件,革命的诗
人、文学家们无不满腔怒火、义愤填膺。
当时作为一个年轻诗人的艾青,同样也是
怒不可遏。 而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来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来讴歌五烈士
的革命精神,来唤起民众呢? 为了反映这
一事件,诗人本来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
可以直抒胸臆,投枪匕首般地喷泻而出,
可以直接具体刻划五烈士英勇就义的场面,
也可以写五烈士革命的历程——写一首长
诗。而诗人没有这样选择,可能诗人觉得这
样写会流于一般化,不足以撼动人心。因此
诗人最终选择了《春》。
内容赏析
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的。
“桃花”这一形象,成为这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来看,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
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 ,点出了 。
“春”
“桃花”
具体句子是:
“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
这是实写,也是虚写。
实写:
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
虚写:
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着
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
当然,光看这两句,还看不出这种象征意义,只有随
着下面展开的诗句,才能了然。
接下来就自然的导出挑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
在“血点斑斑夜间”,
是在 的夜间。
“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
诠释了黑夜,文笔突然回转,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
“饥饿的野兽”,
这个比喻
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
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
“年轻人的”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
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

才得以
“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这里提到的斑斑血迹,既明指 又暗喻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芬芳满
目的桃花,
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
“江南处处是春了”,
但是“春从何处来?”
——“来自郊外的墓窟”,
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
修辞赏析
一个时代当然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拥有
“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的艾青,他的诗歌艺术就在于立
足于现实而高于社会,起于现实而终于理智,他的作品大多
都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
在诗中,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
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
震撼人心——龙华的春天,其实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龙
华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
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
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
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
命事业的光明前程,
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
“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
况。
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
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
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
的春。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
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
自由质疑、理解:
作者把土地比作野兽是否不当?
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
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
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 “顽强的人之子的
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指什么?
革命烈士。
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那句?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
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
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