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蚊子和狮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蚊子和狮子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9

《蚊子与狮子》课堂实录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蚊子与狮子》课堂实录

(顾咏梅: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Email:  yzgym2003@yahoo.com.cn)
 
一、教育教学目标:
1、在初步了解戏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创作,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与情感。
2、通过创作进一步了解戏剧艺术,并借此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对作品的感知与创作,明确对待逆境与顺境的方法,体会尊重别人,集体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原则:
    围绕“双主题”教学,将绘画、音乐、戏剧、人格教育、地理生物、语文等综合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
    上课一开始,教师从生活中的电影、电视、戏剧入手,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创作热情,然后进入整体感知阶段。  
 
A、整体感知原作品。
“感知是创作的催生素。”创作之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蚊子与狮子》的录音,共同感知作品。
[听录音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学生听得很投入。听到蚊子有趣的独白时,学生都情不自禁的笑了。听完录音,教师问清无必要播放第二遍后,开始提问。]
教师:录音听完了,故事的情节清楚了,那么请思考一下,如果将故事的情节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你将如何表现。
学生1:我认为可先处理得舒缓些,然后激昂些,最后再低沉些。
教师: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哼唱,注意到高低起伏,基本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学生2:我认为先平和些,在蚊子狮子格斗时可用类似于《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狮子发怒迎战时,甚至可加入击鼓的声音,最后声音可渐渐降低。
教师:你说得挺详细,能模仿一下吗?(学生大致哼出了自己的意思。)
  哼唱得挺好。不过,有一点我想问一下,如果我将最后的音乐处理成一下子收住,如同在最后一个音符后加上休止符,你觉得行不行呢?
学生2:我觉得不行。因为声音渐渐降低可将蚊子死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果一下收住,不能表现出这种实际情况。
教师:说得很有道理。那么,现在我想用图画的形式表现这一情节,你们会怎样处理画面的色彩?
学生1:我会处理成三幅画,第一幅色调柔和些,第二幅强烈些,第三幅暗淡些。
教师:能具体些吗?
学生2:第一幅我用绿色画一片大森林。
教师:一片大森林?好,接着说。
学生2:第二幅我用红色做主色调画出蚊子狮子打架的场面。
教师:为什么用红色?
学生2:因为……因为红色能给人震撼,可更好的表现这场争斗。
教师:有道理。第三幅呢?
学生2:第三幅我想用黑色。
教师:黑色?
学生2:对,用黑色表现死亡。
其他学生在下面议论:黑色?太深了吧。
          我用白色。
          不行,白色又太淡了。
          那就用灰色的吧。
教师:我听到有同学建议用灰色,我觉得这主意不错。因为灰色在内容上能反映蚊子的命运,从色调上又显得较为柔和。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从刚才的讨论来看,同学门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还是挺好的。有一个现象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就是无论从音乐节奏的角度,还是从绘画色彩的角度,它们实质性的内涵是一致的。由此看来,音乐、美术、文学是可以相通的。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整体感知过了作品,下面我们就进入剧本的创作阶段。
 
B、结合戏剧结构知识,进行课本剧的创作
教师:作为一个导演,你准备将这个故事放在一个什么环境之中?在上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中,我记得有同学曾提到一片大森林,你们觉得这个主意行不行?
学生1、我认为行。
教师:理由是什么?
学生1:因为有了树就方便了蜘蛛织网。
学生2:不对,蜘蛛不只是在树上织网。
学生3:我觉得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应该是一片大草原。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3:因为狮子生活在草原上,而不是在森林里。
学生4:我认为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片热带草原。
(有同学在下面表示赞同。)
教师:你的补充非常准确,看来你平时很爱看书,注意知识的积累。的确,狮子主要生活在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以非洲地区赤道两侧的热带草原区为主,除此以外,我们亚洲的西部地区也有分布。
学生5:我认为时间最好是黄昏。
教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5:黄昏时候蚊子开始出来活动了。
教师:那放到晚上不是更好吗?
学生5:晚上蚊子就会看不见了。
 有很多同学在下面提反对意见:蚊子不是依靠视觉来避开障碍物的。
               好象是靠嗅觉吧。
教师:下面有很多同学说得很好,象蝙蝠一样,蚊子不是靠视觉来辨明方向的。不过,我觉得你设计的黄昏时间还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正如你所说,黄昏时蚊子出来活动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狮子通常在夜间活动,黄昏时,正是他休息的时候,蚊子的吵闹打扰了他,激怒了他,这样情节的发展就比较自然。
(同学们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环境设定好了,下面我们来考虑安排哪些动物。故事中明确告诉我们三个主要动物:(学生一起在下面说了)狮子、蚊子、蜘蛛。那么,联系刚才设定的环境,讨论一下,可安排哪些“群众演员”?
学生1:斑马、羚羊。
学生2:蛇。
学生3:野兔。
学生4:袋鼠。
其它学生一起喊起来:袋鼠分布在澳大利亚。
教师:对,不应该有袋鼠。那还有些什么?
学生5:长颈鹿。
学生6:野猪、小鸟。
学生7:还有鬣狗。
教师:有鬣狗吗?
学生在下面七嘴巴舌:有呢,有呢。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在电视上见过。
   我在书上看到过。
教师:有了这么多人物,不能光站着不说话呀。下面就请大家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一个扩展,给他们安排点动作语言,使故事情节变得丰满起来。
(学生自由讨论。场面很热烈。)
学生1:我准备安排一条蛇去挑起事非,由一条鬣狗来充当裁判,再让一只鸟儿来传播消息。
学生2:蚊子向狮子挑衅的时候,狮子眼里可以流露出一种轻蔑的神情,然后打个滚转过身去。
学生3:我认为可以让狮子睁开一只眼睛看看,然后打一个哈欠转过身去。
教师: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注意到,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人物性格上的作用了。
学生4:看热闹的群众可以变成拉拉队,甚至于可以加入竞猜有奖活动。
教师:你已经把社会生活融入你的设计了。
学生5:蚊子胜利后可让她唱着歌、昂着头飞翔。
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5:这样可以更好的表现她内心的得意,而且也使得下面撞到蜘蛛网上的情节变得合情合理。
教师:同学们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地想象力,说得都挺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考虑一下,如果结尾不按照原故事得结尾,你会怎样安排。
(学生讨论。)
学生1:我想这样安排:那只胜利的蜘蛛哼着小曲飞走了,边飞边不时的回头看那只倒霉的狮子,不料一头撞在了蜘蛛网上,蜘蛛得意地大叫:“没想到我竟然成了新的森林之王!”
学生2:蚊子一头撞在了蜘蛛的怀抱,猛的清醒了过来,连忙向蜘蛛大声求饶起来:“蜘蛛大哥,放了我吧,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彩电、冰箱、还是电脑、美元?只要你说一声。要不我时不时的给你带几个我的兄弟姐妹给你吃?……”
教师:同学们想到这样一个结尾我真的有点吃惊,我想说我们的学生已开始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开始学着把生活的真实变为艺术;但另一方面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今天你们拿来讽刺的社会现实是少数的、暂时的,我们的党有能力、有信心清除这一腐败现象。
教师:剧本讨论到最后,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你准备怎样处理灯光?
学生1:我认为在狮子与蚊子作战时,灯光应强烈。
学生2:我认为蚊子最后撞到蛛网时灯光可以由强到弱,最后熄灭。
教师:有了前面对故事内容的整体感知,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抓住了故事的两个矛盾冲突点,随着灯光的熄灭,我想每一位观众都会不自禁的发出一声长叹,涌起一些感想,吸取一点教训。
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讨论的内容,动手设计形象,准备演出。
 
任务下达后,学生们自然形成几组,动手设计人物造型,切磋人物的语言动作。小组之间既分工协作,又互相帮助,人人动手做,个个有事干,气氛相当融洽热烈。
表演时,随机请了两组同学,主要演员认真投入、放开表演。剩余的全是群众演员,积极配合。效果很好。
     
C、创作之后的反思
反思能使感知同时得到突飞猛进。在即兴表演之后,进行了及时的反思。
教师:刚才两组同学进行了即兴表演,请同学们说说看哪些是令人满意的,哪些是不尽如人意,应该调整的?
学生1:我觉得两组中第二组的表演好于第一组,尤其是第二组的蚊子比较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但第二组的狮子这一形象,语言动作上显得单一了。
学生2:我也认为第二组好,不过第一组狮子与蚊子的格斗还比较有趣。如果两组狮子在表演上更放松些可能会好点。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作出了中肯的批评。就情节而言,两组同学都展示得比较清楚,看过之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教育呢?
学生:我知道了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应学会用自己的长处对付别人的短处;林外,我还知道了,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能骄傲,不能得意忘形。
教师:总结得真好。那么,由这则伊索寓言故事,你是否想到小时侯读过的我们中国的寓言故事?
学生在下面自由的说起来:《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事实上我们中国的寓言故事产生得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下来。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些与伊索寓言作一比较,尝试着归纳出寓言的一些特点,并尝试着再写一个创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