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语文课件

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备考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备考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备考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备考ppt课件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
一、《考试说明》中的变化有些什么意味 ?
(一)参考试卷的变化
1. 第5题考点:语段压缩————对联选择
2. 第7题漫画:环保主题———— 生活思考
3. 论述类阅读: 论述体————对话体
4. 文学类阅读: 散文————小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有没有可能转向小说?
(三)是否要关注非连续性文本?

(三)是否要关注非连续性文本?
1 . 关注语文考查的实用化、生活化
假如要拍卖一幅油画,根据文意,影响画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2样卷)
2. 对整体性阅读和文本细读的强调?
第9题:
C.在文学史权威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意识形态制度日渐式微,文学难以显示出他者的力量。(2014参考试卷)
①在文学史权威和市场权力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所谓新作家)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力量。 (第3段)
②大家都被规训的东西弄得灰头土脸,没有异己者、他者的力量。 (第4段)
③传统的意识形态制度和正在流行的意识形态制度都在鼓励重复的、流行的、程式化的东西,这种东西是迅速更新换代的速死的东西。 (第6段)
2. 对整体性阅读和文本细读的强调?
第9题:
C.在文学史权威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意识形态制度日渐式微,文学难以显示出他者的力量。(2014参考试卷)
①他们作品的基本叙事功能没变,变化的是装饰性的东西,不是本质,没给文学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元素。(第3段)
②文学是他者的东西,是跟社会异质的东西,文学需要独断的、冒犯性的东西出现。 (第4段)
③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整个社会文化机制里应该鼓励和保护与众不同的东西,创造性的东西。 (第6段)
整体阅读、文本细读
守 语 文 之 正
持 能 力 之 中
(一)学生阅读答题常见失误
二、学生的阅读走到了哪里?
1. 答非所问,认识不清

问题: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
——浙江卷《乌米》

生1:宁静、信心、喜悦、坚信

【参考答案】 ⑴坚忍(执着)
⑵乐观
1. 答非所问,认识不清

问题:“盒子里面没有钱,没有珠宝,也没有金条,只有几个铁做的士兵。”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在情节结构上的艺术效果?

生:表达作者的失望与难过,但因为是爷爷的,又充满了喜爱。
【参考答案】
①历尽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玩具士兵,虽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性格,符合情节的逻辑。
②照应前文(标题),交代宝藏的内容;同时引出下文科林的失望叹气。

——《爷爷的宝藏》
2.架空分析,脱离文本

问题:小说以“爷爷的宝藏”为题,有哪些作用?(3分)

生1:①贯穿全文,作为文章的线索。②吸引读者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

生2:①题目新颖,吸引读者。②是题目的线索,串连全文。③设置悬念。

——《爷爷的宝藏》
【参考答案】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发现藏宝图、寻找宝藏、找到宝藏展开故事情节。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③暗示主题。通过“爷爷的宝藏”展示了爷爷少年时代的天真和老年时对孩子的关爱,也表现了布丽姬特的童真情怀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3.理解失偏,分析不当

问题: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 比喻、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米生活环境的优美和静谧,烘托出这些景物与乌米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在等她丈夫和孩子的回来。
—— 浙江卷《乌米》

【参考答案】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理解失偏,分析不当

问题10.请简述清代出现“以书言诗”的文化现象的原因。

生:①科举取士以来,文人除须熟读经史子集外,还要赋诗习字。
②乾隆时期朝廷开始以书取士,书的成就也影响其科场命运。
③ 多种文化资源的熏陶和融汇。

——金丽衢联考论述类《从“以禅言诗”到“以书言诗” 》

【参考答案】
①诗书在作法、变通、个性化追求等方面都有同构之处,是文学与艺术相通的重要规律,是诗歌美学发展的必然。
②当时文人都有较高的才艺学养。
问题:第7段写吃“吃洋芋”有什么作用?

生:二叔公差点因吃洋芋哽死过去,引出下文祖母时期生活的艰苦,同时运用对比,与现在的日子形成对比,体现现在生活甜如糖,体现我那时内心的满足与现在对儿时的怀念。

——金丽衢联考《与一块土地对视》

【参考答案】
①在极度饥饿的日子里,洋芋决定了人们生存和死亡,突出了土地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性。
②而洋芋的香味,我们今天已闻不到,说明了今天我们对土地的疏远,隐含了作者淡淡的失落以及对土地的眷恋。
4.要点不全,角度单一
问题: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生:我既是一个倾听着,又是一个牵线的人,还是一个诉说者,“我”贯穿于全文,牵线搭桥,引出故事,成为脉络。(1分)
【参考答案】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4.要点不全,角度单一

问题15.作者在文末说“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在她的面前站久了”表达了时间的飞逝,“有一些东西飘散出来”指的是对这块土地的眷恋,从中引发的人生深思,后一句“直抵我心深处”则表明这样的情感与深思让我刻骨铭心,土地深深地熔铸在我的心中。
【参考答案】
①在土地上站久了,土地不仅仅是一块可以用来耕耘的土地,更是承载和见证了无数的亲情。这些亲情和爱,如同花香,温暖感动了我的心灵。
②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母亲,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与感谢。
③呼应标题,深化文章主旨。
5.表达随意,缺少专业概括

问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生1:我把乌米的故事和遭遇写出来,不然,没有人会知道乌米这人会发生什么事,我在故事中只是一个路人,但起决定性作用。 (0分)
生2:我的形象是普通。作用是用来具体发现乌米的事,从而了解歌声由来,谁发出的,关于她的一些事,也发现了一些美景。(0分)

【参考答案】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6.缺乏条理,不会分点
问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生:“我”同情以及敬佩、欣赏老人乌米,“我”懂得去了解乌米,从“我”的话以及对乌米歌声的感觉,可以明显且深刻地看出乌米,满怀期待地盼望亲人归来以及等待中的孤独、伤心,有燃烧出希望!坚定不移的相信亲人会归来。从“我”的话中以及感受中可以侧面反衬乌米对丈夫和两个孩子深深的爱。

【参考答案】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6.缺乏条理,不会分点
问题14.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

生:全文从土地开始,描写了挖红苕的情形,再由红苕引出吃麻糖的情景和父亲挖井的情景。而燃烧红苕藤又引出吃洋芋的故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全文串在一起,意境连贯。而最后又写到土地,给作者及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参考答案】
①首尾照应,以“土地”开始,又以“土地”结束。
②从土地开始,想到在土地上劳作的父亲,既而引出儿时的回忆,以及祖辈苦难的生活。由物及人,由物及情,土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情感载体。
(二)学生答题错误原因

第一,阅读能力不强。
第二,阅读知识的不准确不完整。
第三,答题习惯不良。
三、备考策略
(一)增强文本整体读解能力训练

1.快速准确读懂文本的几个切入点
①关注特殊位置,把握中心主旨——标题 首段 尾段
问题: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
——《“六朝人物”张中行》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有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有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
②把握段落大意方法:筛选中心句,提炼频率词,删略材料句
第一段:┅┅他们(清代不少诗论家)找到以书言诗的新视角┅┅
第二段:清代批评的一个重大收获,就是┅┅以书喻诗,说明作法,直探规律。┅┅
第三段:┅┅诗书同构是文学与艺术相通的一个重要规律。
第四段:除此以外,诗书在作法、变通、个性化追求等方面都有同构之处。┅┅
第五段:诗书同构原理而引起以书言诗的诗评风气,是诗歌美学发展的必然。┅┅
第六段:清代出现以书言诗的文化现象也跟当时文人的才艺学养有密切关系。┅┅

——金丽衢联考论述类《从“以禅言诗”到“以书言诗” 》
问题10:请简述清代出现“以书言诗”的文化现象的原因。
③利用语句表达方式,提炼关键语词

比如《与一块土地的对视》:

“幸福”
“美好”
“温馨”
“亲情的顾惜和依恋
“苦难”
“生命的脆弱”
“芳香”
2.加强细读习惯培养
(1)关注某些特殊的语词对内容理解的辅助作用

如:B.作者所倡导的做‘理性经济人’,就是提倡适当消费,理性消费,告别庸俗的消费,远离消费“异化”的危机。

原文:“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问题: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关注特殊形式对句段关系的提示作用
(二)尽可能完备地梳理现代文阅读的解答知识
1.阅读考查的实质:

三个问号——写了什么(内容主旨)
怎么写的(艺术手法——句段、文章)
为什么写(写作意图、目的)

基本的思考维度:

表层(字面)——深层(主旨)——手法——作用(结构、艺术)
2. 文学阅读的基本术语框图

(一)
3.常见的考试热点

①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考试密点
1.比喻、衬托、铺垫、象征、照应过渡、细节白描、联想
2.景物描写(2011、2009、2008)
3.人物形象( 2011、 2010、 2009 、2008)
4.叙述( 2011 、2010、 2008)
5.语言——含义、技巧、风格( 2012、2010、 2009、 2007)
6.内涵、主旨、意蕴(2012、2013)
7.结构(2012、2013)
②近几年各省市主要考点
结构——结构思路梳理,开头作用,首尾呼应,全文线索,标题
修辞——拟人,比喻,夸张
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表现手法——象征,传说,烘托,铺垫,细节描写,景物描写
心理描写,对比
语言特点赏析——
人物形象的理解——
③外国小说欣赏有关知识
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三)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1.原文意识——关键词答题,紧贴文本,论断有据
2.阅读意识——专业知识,答题模式
3.分点答题——题目要求,知识角度
守正持中
以不变应万变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