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语文课件

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写作ppt课件免费下载
写 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女主人端出一盘水果招待客人。
客人对女主人说:“好客的主人,这种水果我确实吃不惯。坦白地说,要我讲什么果实好的话,我最喜欢吃的是核桃。核桃的味道真是好极了,就算最好吃的苹果,也不如它好吃。”
女主人的宠物小猫,当时正坐在女主人的怀里。它支着耳朵,将客人的话听得一清二楚。
“什么?核桃的味道竟如此美妙?让我马上亲口尝尝。”它立即从女主人怀里跳下来,跑进花园。
花园里长着许多核桃树,小猫飞快地爬到一棵树上,找到一枚青皮核桃,张嘴就咬。但是,刚咬了一口,它就又呕又吐。原来这青皮核桃又苦又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津 该作文材料为一则寓言,立意的主要角度应该在“小猫”身上。它懂得倾听,有着及时实践的作风,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对“核桃”缺乏一定的认识。可见倾听虽是一件好事,但盲目行动难免会徒劳无功,因此,倾听之后需要下一番调查研究之功再实践。推荐立意:盲目行动危害大;倾听需要智慧;慎于行。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它是由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来决定的。近年来新课标各地区的高考作文,尽管命题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对文体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文体,如2013年高考江西卷、湖南卷要求“必须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二是文体自选,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重庆卷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三是不限文体,但也会提出对文体的要求,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辽宁卷等要求“明确文体”。
“符合文体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文章要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的要求。二是指文章要符合考生自己选择的文体的要求。若试题中没有限定文体,那么考生可以自由选择文体来写,但是考生一旦选定了哪种文体,就要根据该文体的特点来写,不要天马行空,写成“四不像”。
有许多考生看到“自选文体”,就随心所欲,任意而作,殊不知这样反而步入了文体选择的误区,结果不是写成“大杂烩”与“四不像”,就是模仿另类,盲目跟进,盲目创新,最终因文体不明而失分。如2013年高考贵州某考生的《意外的收获》,前半部分记叙大家都伸出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但后半部分却对这种做法大加议论,结果写成了“四不像”。
1.把握要素,巧作安排
记叙文有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考生在写作时注意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如下面例2的佳作,事情的时间是夏季一个炎热的下午,地点是麦地,人物是“我”和“父亲”,事件是“我”没经父母同意放弃了高考,心情疲惫烦躁,然后和父亲一起去割麦,在劳动中“我”受到的启迪。该文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得很清楚,从而使文章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
2.选材典型,角度独特
记叙文所选材料要十分典型,角度独特,不能平淡无奇。考生要将自己生活中鲜活的、独特的、有积极意义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来。比如例3选择了长年在外打工的父亲的一个小小的账本,这个“账本”见证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角度独特,有很强的感染力。
3.确定线索,理清顺序
记叙文在结构安排上往往要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不能像记流水账。考生写作时,可以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周庄的现状,表达了爱之深、忧之切的真挚而炽烈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渐渐淡化现状的担忧,以及对保留与修复其独特韵味魅力的希冀;考生也可以以人物思想行为及认知过程为线索,如例1以“我”对“老太婆”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结构巧妙。
4.明确表达,掌握技法
考生写记叙文时,要注意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切不可过多地议论、抒情,以免冲淡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在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因为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另外,考生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技法,如材料顺序的安排,叙述方式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展示方法,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行文的构思技巧等。特别提醒考生在写记叙文时一定要捕捉细节,没有细节描写文章就会显得呆板,如例2的父亲喂牛、父亲割麦的两个细节,非常感人,很形象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另外还要注意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例文1】 (2013·四川)
外婆的平衡生活
那贫困山坳里所教给我们的平衡,温暖而包容,而冬天的炉火,炽热柔软。——题记
外婆居住的小山村,偏僻得让人发怵。但百多人聚集在三两座山围成的平地上,远远看去,房子豆腐块般拥挤着平衡排列,倒也热闹。
外婆的房子背对西方,南北方向各有两户,主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一到农闲,几个老姐妹便坐在院子一角,抱着腿或干点小事,一起摆龙门阵,平和而温馨。东面也有一栋房子,是极其破败的土房子,与外婆家的水泥小洋楼相比,寒碜而失衡,若不是门口挂着农具和塑料布之类的杂物,便会让人以为这是一所被抛弃多年的空房子。里面也有一个瘦小的老太婆,六七十了,挽个小发髻,佝偻着瘦小的身子,如同一只苍灰的虾米。她偶尔也出来晒晒太阳,却很少参与“龙门阵”大军。
我不喜欢她,是的,非常的不喜欢,因为她是一个“偷倌儿”。她身材瘦小,行动却异常迅速,当然,这是建立在做贼心虚的基础上的,而被偷者,就是外婆和另四户人家。门口堆着的玉米棒子,晒着的谷子,挂着的年货,几只破烂的锄头……总之,无论大小多少,统统雁过拔毛。一次,我亲眼见她迅速地扑向王四婆家的小公鸡。狠狠地同它搏斗了一番,最后成功地抓获,用灰蓝的围腰裹着,迅速地跑进了房门,那鸡尾上纤长艳丽的羽毛,随她的动作一抖一抖的,消失在小小的房门中。
不仅如此,她还十分小心眼。一次,有个算命先生路过,说外婆房顶上那瓦片堆成的装饰很好,是好兆头。谁想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听见哗啦一声响,瓦片装饰碎了一地,而举着竹竿的她,“哧溜”一下回了屋……
外婆她们却像完全没发现似的,依旧乐呵呵的,瓦片事件也因为外婆的“耗子理论”而不了了之。我气不过,说:“这样的平衡不保持又怎么样?要好好教训一下她才是!”外婆的几个姐妹赶紧拉住我说:“不行呀,她老了,人又傲,咱们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关照她,况且她儿子不孝顺,老伴又死了……”“那又怎样!太过分了!”我愤愤不平,外婆说:“这样,她心里就平衡了。人老了,心可受不了什么事给噎着!”
我原认为她们之中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但仿佛约好似的,大家都要我莫多嘴。于是,院子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平衡局面:挨偷的全不在意,偷的理所应当。
多年后,我才明白,那种微妙平衡源于几个老人的关心和爱护,正如腊月里闪着火苗热乎乎的炉火,恒久地传递着光与热,柔软炽烈,温暖如斯。
【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上极为难得的记叙文佳作。通读全文,一种在不平衡与平衡里蕴蓄的纤柔而炽热的温暖,透过字里行间,直逼心海。在写作主题上,文章立意高远,于不平衡中找到一种更高的平衡,真的是在生活的海洋里淘取了真金;在表达方面,考生抓住发生在小山村的几个老太婆之间的几件小事,描摹心理,勾勒形象,刻画人物,颇见笔力。如“一个瘦小的老太婆,六七十了,挽个小发髻,佝偻着瘦小的身子,如同一只苍灰的虾米”等句子,真的见形见性,让读者赞叹;文章结构也极为巧妙,过渡自然,结尾与题记呼应,升华题旨。
【例文2】 (2012·北京)
父亲·老牛·麦地
五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也煎熬着我疲惫烦躁的心。没经父母同意,我就放弃了高考。父亲并没有像母亲那样数落我,只是默然了好大一会儿。这并不让我觉得奇怪,父亲就是这样的老实巴交。很多时候,我甚至看不惯他——村里像他一样的壮劳力,都怀着淘金的梦想到城里打工去了,哪像他,一直默默地守着贫瘠的土地,守着贫穷的乡村。在这点上,父亲犟得很,就像一头牛。对,牛!父亲就属牛!
“先去喂牛,然后跟我去麦地。”父亲一边在桌子腿上磕着鞋里的土,一边对我说。我哪里喂过牛?这样想着,我走进牛棚,端了一筐草,倒在牛槽里。老牛很大声地打了两个响鼻,似乎对我很不满。
“怎么这样粗心?”父亲走过来,用双手把稻草从牛槽里捧到筐子里,并仔细地搜拣起来,不一会儿就从稻草里挑出几片塑料纸和几个小石块。然后父亲又把稻草倒在一个大盆里淘洗,再控干净了水才倒在牛槽里。父亲拍拍牛背,说:“好了,吃吧,伙计,吃饱了咱去麦地。”牛似乎真能听懂父亲的话,对着父亲眨巴了一下眼,慢慢嚼起来……
我牵着牛,父亲拉着车,向麦地走去。整个麦地像是金黄的大锦缎。一阵阵热风吹过,麦地里掀起一波波麦浪。父亲开始割麦了。他弯下腰,左手搂住麦子,右手挥舞镰刀。晌午,父亲把麦子扎成捆儿放到车上,很快装满了车。我向麦地一望,发现他并不是一排排地收割,而是先收割熟好的麦子,暂时留下的是一块块还泛绿的麦子。我这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用收割机。只要是他收割过的地方,都只留下整齐的麦茬。
要走了,父亲在后面驾车,老牛在前面拉车。上坡时,父亲吆喝着,说是吆喝,倒不如说是给牛鼓劲儿,因为那简直像是欢快的歌唱。而牛,也哞哞地叫,把绳索拉得更紧。
终于上了坡。父亲对我说:“爹是农民,牛和麦地,是我的活儿。”牛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又哞哞地叫了两声,仿佛说:“可不,耕地也是我的活儿。”
我不由得肃然起敬。父亲啊,你是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可你一直坚守着农民的职责,热爱着自己的岗位,精心于自己的事业。可我作为一名学生,却连你养的牛都不如。我一定重回学校,收割好我自己的“麦地”……
蓦然回首,我发现麦地、老牛和父亲,是一样的质朴的肤色……
【点评】 本文是一篇成功的记叙文。语言流畅老道,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如:“整个麦地像是金黄的大锦缎。”“牛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又哞哞地叫了两声,仿佛说……”记叙中注意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的运用,避免平铺直叙。两个非常典型的细节就是父亲喂牛、父亲割麦。开头和结尾都联系自己,不仅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还使得文章更有真情实感。
【例文3】 (2009·山东)
见  证
我的父亲和我们村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虽然身份是农民,但却长年累月地在城市里当工人,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身影是模糊的,只有春节时的几天,他才能与我们团聚。有一年甚至春节也没回家过年,说是工钱被拖欠,连回家的路费也凑不够了。
随着年龄增长,我上完了小学、初中,很快就要参加高考了。就在今年,我刚进入高三的下半年,爸爸回家来了。爸爸说他在城里打工的那家工厂倒闭了,他又转了好几家企业,可没有一家招收新工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家来再找门路。我明白,这都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爸爸回家后,自然也不会闲下来,四处找零工干。或到建筑工地当小工,或帮人搬家,或替乡亲干农活。他找活的方式很简单,每天早晨天蒙蒙亮时就骑上自行车,带着铁锨、镐头赶往30里路外的县城,蹲在县城不大重要的路口的“人市”里等待雇主来觅工。有时运气好,很快就能被人领走去出力流汗;有时运气很差,连续好几天白白耗在“人市”没有等到任何活计。
爸爸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因家境贫困而退学。爸爸虽然自称没有文化,可我发现他有时回家就在一个厚厚的小本子上记点什么,有时写得似乎还很多。我多次探头想看一眼,可爸爸总是很快地合上,说自己只是记点账,没什么可看的。爸爸越是不让看,我越是好奇。终于瞅准一个机会,我把爸爸的“账本”偷偷地翻看了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爸爸记的“账目”深深震撼了。这个本子不很厚,是小学生常用的塑料封皮的日记本,有的页面已很脏很破。爸爸的字迹稚拙,还夹杂着几个错别字,但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内容大都是流水账。一页能记好几天,每隔几页就是一个月的合计,年底还有全年的总账。大多数的账目后都附有注解备忘的简短文字。
我拿在手里的这本是从2007年开始记的,看来爸爸还有好几本这样的“账本”。
下面是我摘抄的其中一页月汇总账,当时爸爸正在省城打工。
2008年8月份的总收入:770元
房租:50元(4个人合租一间屋)
管理费:20元(街道收的,包括10块钱的站(暂)住费)
参(餐)费:140元(早饭1块,中饭4块,能吃饱)
买菜:27元(4个人每天轮流买菜,一起做饭吃)
买米:15元
日用:30元(包括油、盐、纸等)
买烟:20元
通讯费:17元
交通费:3元
给儿子生活费:200元(孩子要上高二,学习任务重了,要加强营养,从今天起戒烟,中饭改吃3块的,日用品再省10元,每月多给他60元生活费,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明年考上大学)
给老婆买件衣服:20元(托人捎回家,半年没给她买新衣服了,很惭愧)
寄回家:150元(存起来给儿子念书)
分摊母亲药费钱:50元(母亲80多了,受了一辈子苦,千万要多活几年啊)
意外支出:60元(一次为了抢活横穿马路被罚10元,一次挑东西碰着了一个小青年,被敲炸(诈)了50块洗衣费,谁让咱是农民工呢,认了吧)
我慢慢地翻着爸爸的账本,想象着爸爸在城里艰难困苦的生活,心酸难忍,泪水模糊了双眼。
从这个账本中,我可以体会到,虽然爸爸常年不在家,但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中的亲人。
这不太厚的账本,在我手里似有千斤重。爸爸记下的每一个数字,写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血汗凝成的,都是为全家人辛勤付出的见证啊!
我要恳求爸爸,把他所有记过的“账本”都交给我保管。我要把它们珍藏终生,时时翻阅。因为,这些账本,是一位父亲不畏艰辛,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的见证。
【点评】 一个小小的“账本”,见证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文章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朴实感人。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没什么文化,长年在外打工,记账单的习惯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辛吧。“我”与父亲很少团聚,可能对深沉厚重的父爱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有一次偷看了父亲的“账本”,引起心灵深处深深的触动,为父亲辛勤的付出和无声的爱所感动,要把这“见证”永久地保存下去。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所选事例虽然很普通,但于细微处见真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议论文稳中求胜的技巧
1.明确三要素,掌握文体特征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提出要迅速及时,或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借助于最为简短的材料(如名言)提出论点,切不可使之“千呼万唤始出来”。论点最好放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或者安排在第二自然段独句成段。以强调其地位的重要性。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主要有立论、驳论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这种结构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一 并列式结构
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就是把一个中心分解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论点,各分论点之间相互联系,但不分先后。在构思作文时,可以先从同一个方向用“造句法”回答问题,句式大致相同。这种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分得开,排得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能弄错,要避开交叉关系、同一关系、种属关系等,选用对比矛盾和多角度并列关系。
模式二 递进式结构
主体部分是递进关系,与并列式一样,也是把一个中心分解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论点,也是最好从同一方向用“造句法”回答问题,句式大致相同,各分论点之间相互联系。但不同的是,各分论点之间一定要有次序,或从小到大,或由浅入深,或由部分到整体等。需要注意的是,各分论点的角度要统一,递进关系要明显。
(2)五步“万能”式结构
“万能”式结构,即“引、理、事、联、结”。“引”,即引出论点;“理”,就是阐述论点包含的基本道理;“事”,就是举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联”,就是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说明;“结”,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结尾,收束全文。
操作步骤:
①或高度概括原材料,或叙述一种社会现象,或引用某些名言,从中引出简洁明了的中心论点。
②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分析论点的重要性。(即这样做有什么作用或怎样做)
③从正面用几句话引出古今中外的几个事例(一定要高度概括,主要突出能证明论点的情节)证明论点,举例后一定要结合论点用道理分析一下。(详写)
④从反面举出几个事例证明论点。(略写)
⑤总结上文,指出这样做有何现实意义。
⑥辩证地分析一下。
⑦扣住中心论点,小结全文。
3.抓准思维角度,打开议论思路
高考作文题一般都给考生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只要考生对事物作多角度思考,进行合理的联想,抓住其中任何一个侧面,并深刻理解这一侧面的特点以及这个侧面同事物整体、其他侧面的关系,便可确立正确的立意角度。考生可以着眼于关键语句展开联想,也可以立足于全部材料蕴含的意义展开联想,还可以从反面领悟,展开联想等。
4.情理之趣交织,提升文化含量
笔端流露感情,以抒情的笔调来说理,这是使议论文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考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把情感与文中的理趣结合起来。议论文追求的是由事及理的升华,因此,考生不能在事物表象和发展过程上大做文章,而必须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骨”,充沛丰盈的情感形象为“血肉”,这样才能成就一篇佳作。
【例文4】 (2013·江西)
周树人,有何可怕
周树人先生,是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骄傲,是我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动力,是近代史上的一抹阳光,激励着我们前进,激励着我们热爱中华民族。怎能用怕去面对先生呢?叫我说,应是喜爱得欲罢不能吧!
周树人的笔杆,书写着历史的沧桑,呼唤着人类的解放。周树人笔下的孔乙己,周树人笔下的刘和珍君,周树人笔下的祥林嫂,道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写尽了近代中国的悲哀。他用那强有力的声音呼唤人们站出来反抗,呼唤人们在沉默中爆发;他用振聋发聩的文章给仁人志士们以勇气,动员群众解放思想,迎来我们中国的全新面貌。
周树人的勇气,鼓舞着青年们的斗志,带领着人们走向解放。周树人弃医从文的勇气,极力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带领着我们打破黑暗的寂静,迎来文明的曙光,怎能不叫人深深景仰呢?
周树人的作品,丰富了厚重的文学史,渲染了沧桑的文学路。他力推的白话文,给文学作品披上了新装,使晦涩的古文之学焕发了新生,让我们的教科书发出了光芒。他的作品,像片热土般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像泓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体验到文学创作的可爱,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博大精深。
周树人的品格,重塑了正直的道德观,重塑了崇高的人生观。周树人的《藤野先生》,写出了周树人对待老师的敬重,写出了周树人面对嘲讽的从容,写出了周树人对学问的渴望。何等可爱的周树人先生,何等崇高的周树人先生,怎能不叫人心生敬佩之情呢?
周树人就像一束阳光般照射着我们,就像一壶龙井般滋润着我们。他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指引我们拼搏的方向,伴着我们迎来人生的辉煌。你怎么会怕他这么一位可爱的人呢?周树人先生,我爱你!
【点评】 文章标题很漂亮,使用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暗合“不怕”的写作要求;同时,开篇又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无病呻吟,不闪烁其词;而且,中心论点统领全篇,提纲挈领,与文中四个分论点相互呼应。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条分缕析,充分阐述了“不怕”周树人的理由,强烈的感情,铺排的气势,展示了考生比较厚实的语文功底。而散见于文中的比喻句,又使得议论文多了几分活泼与生动,不至于板着脸孔说教。总之,作为考场限时作文,能写得如此流利洒脱,着实难得。
【例文5】 (2013·辽宁)
尽 你 所 能
你不必担心,因为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会被关注;而足够优秀的人恰恰是不会担心别人的看法的。——拿破仑
只有最聪慧的牧羊犬才能更好地保护羊群,只有最矫健的猎豹才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只有最灵巧的羚羊才能离死亡更远。大自然有着它的规律,而我们也一样,遵从着自然界的共同法则。或许我们不需要为了活命而奔跑,但我们所要做的是尽你所能地让自己变得更强,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重。
年轻人没有意识到,得到承认的前提就是要有被承认的理由,而被承认的理由就是足够优秀。我们可以从满地的沙子里找到一颗珍珠,因为它比沙子更优秀。想要被承认,那就尽你所能地去把自己变成珍珠,使自己更加闪亮。
尽你所能,承认你的能力。你能看到每天凌晨四点钟的天空吗?这是科比被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为了能够在NBA的赛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科比每天凌晨四点开始进行训练。从一个和街坊邻里玩球的小男孩,到那个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超级明星,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和努力。他尽其所能地训练,只为了离梦想近一步,更近一步。于是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身披荣耀的科比。他便是珍珠,那个尽其所能把自己变得闪亮的珍珠。
尽你所能,承认你的成功。少年莫泊桑写作天赋异禀,他本想借着一个比赛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仅仅因两分之差屈居第二。一个出版商傲慢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少年的心:“第二名要多少有多少,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要敝帚自珍了。”于是莫泊桑开始尽其所能,潜心学习,斟字酌句,没日没夜地研究,在两年里阅读了八千本书,终于在文坛崭露头角,而那已经距离他的那次经历过去了八年。尽你所能,才会有人承认你的成功,第一名永远是焦点,想要被承认,就要拥有足够的能力。
尽你所能,承认你的蜕变。那个女孩本以为自己只能终生坐在轮椅上,但她从未听从命运的安排,她拿起笔和纸,开始开创自己的天地。于是出现了一个叫郭辉的人,能够把最难以理解的语言融会贯通,能够把语言变成理想的翅膀,能够在多少人期盼的未名湖畔留下不朽的传奇。那些日日夜夜的痛苦,那些难以忘记的磨难都是沙子变成珍珠时的磨炼。那个高位截瘫的女孩终于蜕变成了最美的蝴蝶。尽你所能,没有什么不可能,你会用能力证明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是最华美的珍珠。
也许现在的你还不够优秀,也许你渴望人们的承认,那你要做的,就是尽你所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把自己变成最璀璨夺目的珍珠。
【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考场议论文,审题准确,观点明确,结构层次清晰,论证严谨。在论述过程中,论据运用恰到好处。采用层进铺排的论证结构,道出“尽你所能”的价值内涵。素材丰富,具有时效性,展现了作者视野的广阔。
【例文6】 (2012·湖北)
追寻·传承·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题记
文化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基石,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文化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杆。文化是人们通向成功的阶梯,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能力,使其在成功的路上不再迷惘,不再畏惧。
常言道: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的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然而,当今社会网络文化洪水泛滥,四处肆虐。网络文化的入侵敲响了文化的警钟:在“网络书写”之外,如何“书写”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这道难题摆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面前,我们的目光不得不投向上古的祖先。
书信勾起了对亲情的期盼,对故乡的相思泪。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沦丧的疆土,诗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诗人借贵重的黄金与家书相比,家书略胜一筹,由此可见,在诗人的心中,一封家书是无价的,是一切物质无法取代的。
书信唤醒了对亲人的牵挂。边塞诗人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封书信,弥足珍贵,它寄寓了远在他乡之客对亲人的眷念之音。
书信架起了臣子与君王沟通的桥梁。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以照他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助后主刘禅的决心,一腔忠贞字字可见,句句可知。面对忠孝不能两全的李密写下《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一番忠义之情,一枕爱母之思,感动了君王,最终博得君王的许可,躬亲抚养祖母。
书信承载了对子孙的嘱托。面对祖国迟迟不能统一的现状,爱国诗人陆游满腹遗憾无法看到北定中原的局面,临死前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谨戒子孙报效祖国,捍卫国土,可谓人已去,志不渝。
书信寄寓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面对离别之意,豪放诗人李白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面对思念之痛,王维潸然泪下,写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网络虽快,但替代不了丝丝真情实意;网络虽好,但虚拟的世界待久后会使人麻木;网络虽强,但永远胜不了书信散发的缕缕清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网络文化泛滥的时代,朋友,拿起手中的笔,为传承书信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吧!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