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政治课件

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免费下载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三十三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考点展示
2.知识概览
物质运动的规律
哲学的物质概念
核心考点突破
高效复习导航
高考
典例
抓住一个高考重点
突破两个高考难点
规避两个易失分点
物质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东西
哲学的运动概念
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意味着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第33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知识概览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动和物质、静止的关系
物质观
按客观规律办事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展示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物质的概念  (1)物质: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特别提示:(1) 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2)区别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
①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4)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2.世界是物质的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特别提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方 法 论】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从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特别提示: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解析:物质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排除A;C缩小了物质的外延;D扩大了物质的外延。
小试牛刀
B
命题角度1 世界是物质的
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一观点(  )
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一元论”的泥潭
C.认为意识能够创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表明物质是形成宇宙万物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正确。B、C、D是对题干中康德观点的错误理解。
训练
解析
答案
(2009·海南)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③符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②错误,自然选择说应该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④不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故本题选A项。
训练
解析
答案
命题角度2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宣布,他们用金属镝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双极量子费米子气体。研究人员认为,该费米子气体兼具晶体和超流液二者看似矛盾的特征,是一种全新的量子物质形态。这一事实说明 (  )
A.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B.科技的发展使物质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物质的根本属性
D.人们可以改变物质并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制造出双极量子费米子气体,体现了A。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D错误,人们不可以改变或创造物质。
训练
解析
答案
请完成《创新设计》P190典例及对应训练。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原理: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点突破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重点突破2: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物质世界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反对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⑷方法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①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也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突破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重点突破3: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1)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2)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3)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高考点拨:高考对于哲学上运动概念的考查往往结合生活中具体的运动现象进行,因此考生需要培养自己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由于唯物论的相对静止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考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加以联想。
命题角度1 物质与运动
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该诗蕴涵的哲理是物质是永恒运动的,D与此相符。A、C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属于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或诡辩论观点。
训练
解析
答案
命题角度2 运动与静止
(2011·江苏)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B、C、D三项,A项符合题意。
训练
解析
答案
请完成《创新设计》P191-192典例及对应训练。
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别提示:①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③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④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⑤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⑥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特别提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重点突破4:正确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当然,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唯心主义者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因而是错误的。
(3)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4)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所谓必然联系是指确定不移、必定如此、不可避免的联系。所谓偶然联系是指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是规律。
(5)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6)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绝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重点突破5: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主要表现为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和形式,限制规律发挥消极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重点突破6.正确理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是指规律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⑴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运动形式发生的转化决定了规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⑵同时,规律是由客观事物性质决定并与一定条件联系着,只要事物的性质没有变化且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如果事物的性质起了变化,与之相联系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也就不再起作用了。例如,价值规律是存在并起作用于商品经济之中,而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就不存在更无所谓发生作用。
一组: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阶级斗争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小试牛刀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在相应的序号打“√”号。
二组: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水往低处流
3、苹果落地 4、万有引力规律
三组: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 )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
C
本题的题眼是“超前”“超负荷”“学习压力过大”“事与愿违”。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过激的做法明显违背了孩子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规律,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排除。
命题点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013年北京卷)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训练
解析
答案
建纪念馆的意义就在于保持旧居原貌,所以漫画中拆除“旧居”改建“纪念馆”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启发我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命题点2 按客观规律办事
 (2012·江苏高考)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
训练
解析
答案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只是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请完成《创新设计》P193典例及对应训练。
命题点2 按客观规律办事
  (2009·江苏)《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训练
解析
答案
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课堂小结
共同回忆一下吧?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