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政治课件

思想政治高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思想政治高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十八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十八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考点展示
2.知识概览
核心考点突破
高效复习导航
抓住一个高考重点
突破一个高考难点
高考典例
典例1 典例2 典例3
规避两个易失分点
我国各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
我国的宗教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平等原则 , 事实上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
第18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考 点 展 示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的宗教政策。
知识概览
第一课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 近三年有6次在此处命题,属于中频考点。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大。试题主要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西部大开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等内容进行考查。
命题揭密
复习要求
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运用有关知识,分析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考点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建立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②我国坚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
③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④我国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障。(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⑤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新型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4)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5)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6)坚持中共的领导是关键
考点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1)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3)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2)原因:在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地位:首要原则
提醒 对少数民族和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和照顾,不仅没有违反民族平等原则,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①民族平等和民族差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别。

②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各民族间发展程度是一样的,并不意味着现在已经完全实现了民族平等;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是一个需要各民族长期共同努力的历史进程。

③民族平等不仅是指政治地位的平等,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平等。

④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
【特别提示】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原则
(1)含义:指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提醒:民族团结不仅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包括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地位:重要原则
地位:根本原则
提醒: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共同繁荣。
它们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三项原则的关系
5.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作为公民,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的态度是:
遇到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纠纷时,你会:
如果自己所在地区与某个民族自治地方有对口支援的关系,你能做的是:
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援。
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010江苏卷)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
①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D
对 点 精 练
【解析】D 本题考查考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物质基础,①错误;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④错误。②③正确表明了民族团结的意义。
(2011江苏卷)2010年8月,江苏举行“七彩假日——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一世情’”夏令营活动是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际行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① 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文化基础
②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④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C
对 点 精 练
(2011·重庆高考)2011年,中央决定大幅减免新疆困难地区企业所得税,免除新疆困难地区公益性项目的配套资金,同时,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助新疆资金将超过100亿元。这些举措体现了 (  )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国家富强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④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②③表述错误。对口援助新疆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对新疆困难地区的特殊政策体现了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①④入选。
B
对 点 精 练

内地对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体现,是坚持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体现,答案为B。党的领导和人大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政治保证,①错误;教育对口支援旨在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使民族地区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③与题目指向不符。
【典例1】
训练
解析
答案
请完成《创新设计》P103对应训练1-3题。
(2011·安徽高考)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  )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二课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及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必然性,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本考点近三年有6次命题,属于中频考点。高考中经常以选择题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或是我国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来考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命题揭密
复习要求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1)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4)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机关具有双重地位:既是国家的地方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考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
(5)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的职权具有两重性,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注意:自治机关不包括党的机关及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6)自治权:
①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②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③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自治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并不是完全的自治的,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
考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
根据所述内容,用线条把两边的方框连接起来
立法 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经济 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其他 自治权
①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 管理地方财政
⑤组织本地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制定管理流动人口办法
④ 不合本地方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可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②自治地方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③自主管理本地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要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
A.“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B.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政治基础)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
3.怎样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坚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4.我国民族关系、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关系
(1)区别: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联系:
①我国民族关系是实施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客观基础。
②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又是发展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
③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致的,前者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总的指导思想,后者则是总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落实。P104
【特别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和联系
(2010福建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少数民族的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
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治权
B.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C.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D.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和发展。其原因主要归功于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当地的各项民族政策,故B为最佳选项。AC由B引申而来;D项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与题意无关。
B
对 点 精 练
(2012·江苏)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团结、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西藏所走的这条道路 ( )
①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说明了社会历史是由人的目的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对 点 精 练
【解析】西藏所走的道路得益于坚持完善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民主制度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①②项正确;这条道路是中国行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理,故③项正确;④项错误,人的目的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犯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本题主要考查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相关知识。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是自治机关立法自治权的体现,故选B。A、C、D均是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错误理解。
【典例2】
训练
解析
答案
请完成《创新设计》P104对应训练1-3题。
(2012·上海)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自治机关可以(  )。
A.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立法权和司法权
B.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D.自行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
2.(2011·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析:第一小问答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据材料可从下列方面答起:第一,符合国情和西藏实际;第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第二小问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从下列方面分析:第一,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第三,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答案: ⑴根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⑵作用: ①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 ②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 ③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课时 我国的宗教政策
了解我国宗教现状,一分为二地看待宗教,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精神。
★ ★本考点近三年有4次命题,属于低频考点。高考中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结合我国宗教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宗教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命题揭密
复习要求
⑵内涵:
A、信不信的自由
B、信哪种教的自由
C、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D、什么时候信的自由
⑶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即包括两个方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政策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四个自由""两个方面""一个实质"
记一记背一背
考点四、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⑴地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提醒: 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②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
③宗教不能干预行政、教育、司法等
④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
【特别提示】为什么共产党员不得信教?这是否违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者。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共产党员的思想信仰、行为必须与共产党的先进性相一致。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⑴内涵: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⑵目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⑶邪教不是宗教
①含义: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化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难群众,非法聚敛财物,制造事端,进行违法犯罪的邪恶势力。
②本质: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③态度: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提醒: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恰恰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
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进行依法管理
③以宗教为幌子或者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都不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对这些活动的管理不是侵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考点四、我国的宗教政策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⑴原因: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⑵要求:
①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②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提醒:①我国宗教采取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领域的对外交往
③我国宗教界的对外交往,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一部分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⑴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提醒: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也不是说宗教已经不存在消极作用。即便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在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其性质并没有因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对宗教进行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5.必要性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宗教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②有利于更好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全面发展

二、弘扬科学精神
(1)正确认识宗教,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A、宗教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B、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
(2)措施:如何弘扬
①国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对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②中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
【特别提示】正常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
共性: 二者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同属唯心主义,均属有神论。二者对社会发展都有消极作用。
【高考警示钟】对我国宗教状况和政策应该注意以下误区:(1)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不等于宗教本质发生了变化,也不等于宗教没有消极作用了。(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3)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与打击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活动不矛盾。

甲组同学的论文参考文献都是关于宗教与社会、宗教团体的社会作用、信教群众等爱国人士的作用等等,属于国家要求信教群众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所以属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典例3】
训练
解析
答案
(2012年·北京) 甲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关于推动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发挥宗教团体在赈灾救济中的社会功能》、《论农村信教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研究》。据此推断,甲组的研究主题可能是( )
A.我国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B.我国如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国宗教如何坚持独立自办原则
D.我国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请完成《创新设计》P105对应训练1-3题。
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