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 6.动荡的春秋时期

  • 格式:  PPT
  • 大小:  13.47M    265张
  • 时间:  2016-1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ppt免费下载
动荡的春秋时期
经济:井田→私田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社会:世袭→流动
学术:贵族→民间
时代名称的由来
春秋(BC770—BC476),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
春秋时期何以称“春秋”?
1、西周中期以前的历法是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西周后期始分为四季,于是“春秋”表示时间的变迁、历史的发展,由此鲁国史称为《春秋》。
2、《春秋》所记历史上起公元前722年,下迄公元前481年,与东周前期的历史大体相当。
3、《春秋》名义上是鲁国史,实际上几乎涉及这一时期的所有国家,所以,能以它概括这一历史时期。
4、这一时期的周天子根本不能号令诸侯,再用“周”来称呼这段历史似乎不合适了。而称霸的诸侯又走马灯似的更换,以哪个霸主国家的名字来称呼这段历史也不合适。
故而,选用记录了这一阶段历史的鲁史《春秋》称呼这段历史相对合适。

战国(BC475—BC221)。周元王元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
·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变”
概况地讲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1、先前铁板一块、神圣统一的帝国裂变为五颜六色的碎块,又从这些碎块状态逐步走向一统帝国。
2、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到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
反映在经济上,表现为田制变化、赋税改革、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反映在政治上,阶级矛盾尖锐,新旧势力斗争越来越激烈--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最终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舞台;通过变法运动,封建政权制度化、合法化。
反映在思想文化上是百家争鸣、社会风貌的变革。

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统一战争。
一、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里,鲁国公朝见天子3次,80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4次,60多年朝见一次。)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3、政治上再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名为共主,实为附庸。(周郑交质、射王中肩) 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4、诸侯国势力发展不平衡
5、夷狄内侵
于是大国争霸就有了两面旗帜:“尊周王、攘夷狄”

(一)
(一)
关于“春秋五霸” 孟子最先提出“五霸”这个概念: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关于“五霸”: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左传》、《史记》、
赵歧《孟子·告子》注、
应劭《风俗通义· 皇霸》、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等,
如杨伯峻的《孟子·告子》注持此观点。
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如荀子《王霸》、《墨子·所染》等,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 。
·
·
春秋五霸二说
一、大国争霸(二)五霸迭争
A 齐桓公首霸
齐国首霸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
2因地制宜
3齐国是较早使用
铁器的国家
4管仲改革加快
了齐国强盛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并采取“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讥)而不征”的鼓励贸易、促进生产的政策。
管仲进行的改革,收到了“ 富国强兵”的效果。
管仲
齐桓公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他的最有力助手就是管仲。
管仲充分调动齐国内部的各种有利要素,发展经济,组织人力,并有力地调动各国的力量。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孔子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春秋:
·
春秋争霸的主题是尊王攘夷。
楚国不被中原承认,它是夷狄势力的代表
政治军事的相互冲突导致文化的越来越接近与融合。
河南叶县发现的春秋时期楚国编钟
霸业的顶峰
春秋:
A
春秋:
A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一举击溃依附于楚国的蔡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此后他又多次大会诸侯。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公元前651年的 葵丘之会标志其霸业走向鼎盛。
B 宋襄公争而未霸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曾经显赫一时,但是,他的霸业却毁在他过时的观念中。
于是我们知道,曾经有过一个贵族时代,他们一切遵从仁义。
反映那个时代的军事著作就是《司马法》。
宋襄公争而未霸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诸子争位,国力大衰。宋襄公率军平定齐国之乱,俨然以中原盟主自居。公元前639年在盂地之盟遭到楚成王的突然袭击,从而产生了南征楚国的念头。公元前638年,以郑国附楚为借口,率本国人马及卫、滕、许等国兵力攻打郑国,在河南柘城县北的泓水一带与前来增援郑国的楚军相遇。由于他采取了愚蠢的“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宋襄公的仁义战争
春秋:
B
C 晋文公继起称霸
宋襄公失败了,晋文公却成功了。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在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下“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省用足财”,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进行了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即城濮之战。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退避三舍,在城濮大败楚军,以少胜多。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
退避三舍
晋文公称霸
晋的改革: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
晋惠公: 作爰田,作州兵;和戎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避三舍”的战略,使楚军锐气消弱,取得胜利。
晋文公复国图
春秋霸主 常在晋国
春秋:
C
继起称霸
D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曾以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了梁、芮二国。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不料作战计划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东进受阻之后,改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偷袭郑国,不料行军途中被商人玄高发现。秦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堰师)而归。晋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秦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军东进的企图受阻,于是转而向西发展,进军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周天子赐金鼓表示祝贺
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青铜剑
E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据说即位之初,三年不理朝政,暗地里审时度势,考察民情,三年之后“一鸣惊人”,进贤良、诛奸臣,不仅使楚国大治,而且形成了向外发展的趋势。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
楚庄王的霸业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稳住了政局,生产发展,为争霸奠定了基础。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到达周的直辖区,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架势。
楚庄王问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
E
春秋: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
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
第一次在公元前五七九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使用武力,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
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大夫向戌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在宋都(河南商邱)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
(三)
弥兵的原因
春秋:
弥兵的作用
1、晋楚利用弥兵会议,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的办法,瓜分了霸权,换得了四十年的和平环境。人民虽然减轻了战争的痛苦,但是负担却加重了--原来只是向一个大国纳贡,现在却要向两个大国纳贡,负担增加了一倍。
2、但是从客观上讲,战争减少了,人民毕竟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在和平的环境下,各国重心转移--由对外转向内部斗争。国内各种势力为争取民众,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适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新旧制度的更替。所以说弥兵运动是由诸侯争霸转向大夫兼并的转折点,从此,春秋的历史重点发生了变化--前期是大国争霸,后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所以弥兵运动也是春秋历史由前期转入后期的转折点。
F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著名军事家孙子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伍子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夫差与晋争霸时,越王勾践趁机攻破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曾被夫差大败于会稽,屈服求和,回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整理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转弱为强,灭掉吴国,大会诸侯于徐州。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春秋:
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剑
吴王夫差鉴
·
·
春秋:
·
吴越争霸,代表着新
兴力量的崛起,长江
与黄河已经融为一
体,而中心依然在北方。
西施故里与西子塑像
春秋:
·
·
争霸促进了战争的发展,从武器到理论
虢太子元徒铜戈
长17.1CM,河南三门峡上村岭1052号墓,1957年
太原出土春秋车马图
·
·
·
兵圣名言:兵不厌诈
银雀山出土《孙子兵法》竹简。
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时代开始了。
《孙子兵法》只剩下十三篇,这是一个迷。
如今,全世界都崇拜孙子
《孙子》十三篇
·
·
如何认识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争霸的实质和意义
孟子:“春秋无义战”
无论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还是争做霸主,都是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势力,掠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和财产,所以“春秋无义战”,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个巨大的破坏。
由于争霸,大批中小国家被吞并消灭,各地区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七个大国,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由于争霸,使众多的民族因社会动乱而大规模迁徙杂居,加速了民族的融合,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战争加速了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用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受到削弱,有利于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
列宁说: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象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短有害的、反对制度。
春秋时期的兼并和战争,从其主流方面来说,也有这样进步的趋势。
旧制度瓦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铁犁牛耕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工商业的发展和私营手工业的活跃 。
奴隶平民的起义给奴隶制度的巨大打击 。
奴隶主内部大夫的兼并更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铁器的使用:
(1)《诗经·秦风》:“驷铁孔阜”,形容马色如铁
(2)《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试诸壤土。”《叔夷钟》:“造铁徒四千”。
(3)《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以“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以铸剑。
(4)《越绝书》卷十一:楚王铸铁剑P201
(5)《左传》:晋国范宣子铸刑鼎,把铁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反映出晋国使用铁的普遍。
考古发现:P201~202
2、牛耕的推广:
《国语·晋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人名与牛、耕联系在一起
3、专利事业发展
井田制变化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促成春秋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即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诗·秦风·驷铁》:驷铁孔阜,六辔在手。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金、斫,试诸壤土。
封建生产关系
1、井田制破坏:
(1)、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荒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
(2)、土地成为争夺的对象
(3)、土地买卖公行,“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
2、封建生产关系:
(1)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平民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私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通过改变剥削方式→ 新兴地主
不同阶层的人通过军功赐田→ 新兴地主
平民、鄙人等通过开垦等方式大量私有土地→新兴地主
依附关系:隐民、宾萌、私属徒、族属
(2)赋税制度的变化:
齐“相地而衰征”“与民分货”
晋“作 田”
鲁“初税亩”“作丘甲” (丘 鄙、野)
楚“书土田”“量入修赋”
郑“作丘赋”
(3)独立的手工业者、商人出现
·
·
·
·
春秋时期的特点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在经济上井田制受到冲击破坏,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使经济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时期,为争霸,各国奋发图强,革新变法,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
战争,加剧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因此这是华夏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秋时期是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1、战争方式、目的改变
2、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伦理观念变化

战国的时代特征
●变法与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社会结构的新格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各国相继建立。地主制经济的出现。 活跃的士阶层。
●社会经济新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
● 兼并战争激烈。合纵连横 秦统一六国
●思想文化科技的新成就。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
战国战争概述
●武器上,春秋时兵器皆为铜器制作,战国时,兵器则渐为铁甚至刚制作。
●军队编制上,春秋一般都是车战,战国以步战为主;
●战国战争比春秋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
●兵源上,战国各国军队的数量普遍比春秋时期扩大。

弩机
·
武器进步·:青铜兵器、铁兵器增加和进步;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
放射的弩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钩拒等应用更加广泛。
·
·
战国的甲胄
记载战争场面的宴乐铜壶
青铜戈
青铜狼牙棒
青铜矛
带鞘双背剑
战国的武器
·
·战争规模扩大:
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
惠文王七年,与魏战,斩首八万
惠文王后元十一年,败韩岸门,斩首万
武王四年,拔韩宜阳,斩首六万
昭襄王六年,伐楚,斩首二万
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昭襄王三十三年,破魏,斩首十五万
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斩首五万
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四十余万
昭襄王五十年,攻三晋,斩首六千,走死河中二万
王政二年,攻魏卷,斩首三万
王政十三年,攻赵,斩首十万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军战绩
争霸→兼并
战争方式变化:由车战· →步战、骑战
·

2、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伦理观念的变化
《左传﹒昭公元年》载郑国徐无犯之妹貌美,公孙楚和公孙黑皆向其家求婚。经协商,各方都同意由女方当事人选择。届时,“子皙(公孙黑)盛饰入,布币而出。子南(公孙楚)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徐无犯之妹所说的“夫夫妇妇”,指在理想的古代婚姻中,男方应当符合男子的伦理规范,女子应当符合女子的伦理规范。女子的伦理规范即“妇”,而男子的伦理规范即“士”。所以《郑风 ﹒褰裳》中女主人公骂她的情人说“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在上引《左传》故事中,当事人认为,“士”的标准不在(或主要不在)其服饰之美,而在于他是否具有男子应当具有之气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了叔向所讲述的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昔者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射”是古代社会对“士”的重要要求,贾大夫虽丑而能射,显露了他作为“士”的才干之所在,故其妻终于有所满意。女子应当遵循妇德,而男子要表现出“士”应当具有的气慨与才质。徐无犯之妹的选择与贾大夫之妻的爱憎不是偶然的个人行为,它不但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的婚姻伦理观念的一个侧面,而更反映了《左传》作者的思想伦理倾向。


战国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国盛衰。时间截止到前334年徐州相王。
由魏国挑起两次战争。(1)桂陵之战,(2)马陵之战。
孙膑

战国战争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从徐州相王后到前279年合纵连横、秦齐争霸时期。
●秦楚丹阳之战。。
●乐毅伐齐;田单败燕之战。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舍在,不愁终困也”

《史记.张仪列传》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史记·张仪列传》

第三阶段
秦的强盛和向东方发展时期(前278年——前247年)
◆白起伐楚 (前278年)
◆秦赵长平之战(前260年)
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客观原因:
秦据有富饶而又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秦变法比关东六国更为成功,对旧势力、旧制度的铲除较彻底,故在经济、政治方面比其他各国更为先进。秦昭王时,荀子曾到秦国去过。他说秦实行法治很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较少,政治清明,故秦从孝公至昭王,军事上屡能获胜,决非偶然。









铜冰鉴整体为方形,内套方壶,壶内放酒, 鉴内放冰,凉酒因此出现。最早的冰箱。
铜冰鉴,长宽76CM,高63.2CM,湖北随县,1977

铁器
春秋战国,铁的使用已逐渐普遍。
春秋时期,铁器使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
春秋兵器:铁制匕首
铁铲
铁犁铧冠
·
·
·
·
●牛耕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又使用了牛耕。如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水利事业
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郑国大夫子驷执政,一面整顿井田的封疆,一面开挖灌溉沟渠,取得了显著成效。灌溉工具中已出现了“桔槔”,即利用底端系石顶端桂桶的杠杆提水。这种提水的方法,“民逸而利多”。
春秋农具:青铜锄
春秋取水工具:桔槔
·
·
《吕氏春秋 · 上农》: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春秋社会的新变化
土地制度的变化
春秋时期,私田扩大,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诸侯与周天子之间争夺土地也开始了。井田难以维持。
赋税制度的变化
前685年,齐国实行按土的多寡肥瘠征收贡赋的办法“相地而衰征”
前645年晋国“作爰田”;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取消了公田与私田的差别,一律按亩收税。
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
前538年,郑国“作丘赋”。
铁犁铧冠
劳动者身份变化
春秋末期,农奴大量出现,其称呼有“隐民”、“私属徒”、“宾萌”、“族属” 等。他们是由奴隶转化而来的。还有一部分贵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后,下降为自耕农。
独立手工业者和独立商人的出现
原属官府的工商,春秋末期已有很多人成为拥有不同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个体工商业者,其中还有少数人成了大手工业作坊主和大商人。此时独立的商人也出现了。如弦高、范蠡、子贡等。
青铜铲
《史记 ·货殖列传》: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易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范蠡和子贡
《史记 ·货殖列传》:
子赣(即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范蠡
子贡





私家与公室的斗争
春秋后期,“私家”对“公室”的斗争日益激烈。在井田制日趋崩溃、私有土地不断发展的时代,不少“私家”千方百计地争夺土地和人民,成为拥有大量私产的富有者。一时出现了“私肥于公”,“大夫皆富”的局面。与经济地位的变化相适应,他们在政治上也必然要求有一个大的变革。
田氏代齐     春秋末期,齐国公室衰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