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20、黔之驴
一、字词注释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hao):                          
船载以入: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至:          则: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庞然:        以为:           
4、蔽林间窥之     蔽:             窥(kui):                   
5、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稍:                 
 慭慭(yinyin)然:               莫相知:                       
6、虎大骇,远遁   大骇:                遁dun                 
7、以为且噬己。  以为:             且:          噬:              
8、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          者:                   
9、益习其声。   益:               习:               
10、荡倚冲冒:                                       
11、驴不胜怒,蹄之。  胜sheng:                蹄:                  
1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计:                 耳:            
1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二、一词多义 
1、以为: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B、 以为且噬己也      (            )
2、然:  A、慭慭然,莫相知        (               )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3、且:  A、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    
B、且焉置土石         (        )
4、者:   A、 觉无异能者 (           )   B、有好事者  (            )
5、之:  A.黔之驴 (           )          B. 虎见之 (              )
6、益:  A、益习其声(          )        B、稍近益狎(            )  
C、香远益清(      ) 
三、词性活用(请指出哪个字是词类活用并分析是哪种情况)
1、稍出近之(             )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3、驴不胜怒,蹄之(          )     
4、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
四、通假字:   技止此耳:止——         ,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
2、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词)。             驴——         驴——           驴——           驴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     、     
 4、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及行为动作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5、成语:                                                      
22、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形:                案牍: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6、斯是陋室      斯:                                
   7、往来无白丁    白丁:                                  
   8、阅金经        金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10、有仙则名      名:                  
二、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三、古今异义词:
 1、惟吾德馨   —— 古义:                今义: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今义:                     
 3、无丝竹之乱耳——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1、素: 调素琴 (             )     2、之: 无丝竹之乱耳(           )
        素湍绿潭(            )            何陋之有   (           )
        吴玠素服飞(          )            然往来视之(            )
3、则: 有仙则名(            )      4、耳: 无丝竹之乱耳(           ) 
       《论语》六则(       )             技止此耳   (           )
五、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3、爱莲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               2、香远益清 益:                
   3、亭亭净植 植:                  4、陶后鲜有闻 鲜:               
5、濯清涟而不妖 濯:                  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             亵:                     
   7、宜乎众矣 宜: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二、划分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
五、一词多义:
 1、之:水陆草木之花(        )          2、而:出淤泥而不染(            )
      花之隐逸者 (        )              濯清涟而不妖(          )
      莲之出淤泥(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菊之爱    (        )               妇拍而呜之  (    )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               ,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                      。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 
   3、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                  。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24、口技
一. 重点词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呓语(    )齁声(    )中间(     )曳屋(    )许许声(    )
几欲先走(   )犬吠(    )夫叱大儿声(     )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施八尺屏障(       )  (2)但闻(      )
(3)众妙毕备(       )     (4)意少舒(      )
(5)虽人有百手(      )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古今异义。
(1)会宾客大宴    ——古义:                  今义: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今义:              
(3)两股战战       ——古义:                 今义:              
(4)几欲先走      ——古义:                  今义:              
(5)虽人有百手    ——古义:                  今义:              
(6)宾客意少舒    ——古义:                   今义              
三、一词多义:
1、几: 几欲先走(         )      2、指: 手有百指  (          )
    几二千年矣(    )      不能指其一端(    )
3、妙: 众妙毕备(         )     4、坐: 稍稍正坐(         )
    以为妙绝 (        )             满坐寂然(        )
5、绝:以为妙绝 (        )      6、名: 不能名其一处(        )
   群响毕绝(         )              有仙则名 (     )
  绝巘多生怪柏(   )             名之者谁 (          )
   哀转久绝 (    )              卷卷有爷名(         )
 7、是:当是时(          )      日中不至,则是无礼 (          )
四、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的情况。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妇拍儿乳:                          4、不能名其一处:             
五、通假字: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通           ,             
六、翻译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七、课文内容理解
1. 文章首尾为什么都交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文 中主要是从哪两方面来写失火、救火场景的?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 ④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 ④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 ④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总观全段回答: 
4.全段是围绕口技者之“______       ”来描述的。 
5.此段有四次描写听众情态,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属(       ) 
A.正面描写口技者      B.侧面描写口技者          C.直接叙述 
6.文中描写宾客听得入神的句子是                    ,表现宾客由紧张而放松的句子是_                  ,“变色”、“战战”、“几欲先走”这些词语都是写听众表现的,都很好的从______面描写口技者技艺之“________”。 
7.“虽”、“色”、“股”、“走”的意思依次应是(       ) 
A. 即使  脸色  大腿  跑             B. 虽然  颜色  屁股  离开 
8.第 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写________                  ,侧写_______________        。.
          
附文言虚词的用法: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者”```````
“之”字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①蔽林间窥之。 (之:它,指驴) 
②闻者皆惮之。 (之:他,包拯) 
    ③死乃知之。(之:代词,指董宣的廉洁)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动词,到……去。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到…去)
三、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助词,“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之:的
 ②大言数主之失  〈强项令〉之:的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飞何功之有?
4.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音节助词)
例:①强使顿之        ②帝伤之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①妇拍而呜之(《口技》)
 ②哭之而育其孤 (《岳飞》)
    2.表示承接/顺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①愿乞一言而死 《强项令》 
②谋定而后定《岳飞》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①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译为“地”或不译。
   例:①默而识之《论语》 
②笑而遣之《卖油翁》
③白而往黑而来《杨布打狗》
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7.表示因果关系,翻译为“因而”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而翁知我  而:你的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以”字的用法
一、介词 
1.译为:拿,用,凭着。 
例:①而以奴骖乘。以:用。
②将以何理天下乎。以:拿,凭 
2.译为:把。
例:①宣悉以班诸吏。以:把 
 ②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3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葬以大夫礼。 以:按照
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①以宣尝为二千石。以:因为 
二、连词,用法同“而”。 
1.表修饰,译为"而"。 
   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表示目的关系,译"来""用来"等。 
例:①以刺疆事耶    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③立斩以徇
  “于”字的用法
一、介词。译为“在,从,到”
例: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到)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
③尝射于家圃。(于:在) ④于厅事之东北角。 ⑤卒于官
二、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三、.向,对,对于。
例:何有于我哉?
四、 “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于:比(《捕蛇者说》)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胜过(《劝学》)
③而青于蓝。 于: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