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你(我)所知道的鲁迅
鲁迅名言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3、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881—1936)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5、鲁迅自传
少年鲁迅
1903在日本东京
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
1904在日本东京
1912在南京
1926在厦门
1927年在广州
1930年在上海
鲁迅全家福
1930年在上海
妻子:许广平
儿子:周海婴
百 草 园
三 味 书 屋
周伯宜 和 鲁瑞
鲁迅和寿镜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简介:
传:也叫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传
篇幅长短
小传
大传
立传人物
自传
评传
自传:自述生平的文章。
特点:1、用第一人称来写
2、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3、语言要朴实、简洁
写法:1、突出人物的主要经历、
主要特点
2、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您的位置: >>鲁迅自传>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筹办( ) 衰落( )
学籍( ) 学力( )
乞食者( ) 生计( )
呐喊( ) 彷徨(
听课文录音,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chóu bàn
shuāi luò
xué jí
xué lì
qĭ shí zhě
shēng jì
nà hăn
páng huáng
三、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概括各段大意。
2、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自述外出学;
第3段写工作经历; 第4段写著述概况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筹办:
2、衰落:
3、学籍:
4、乞食者:
5、呐喊:
6、彷徨:
明确: 1、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筹划办理。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要饭的人。乞:乞讨。
大声喊叫助威。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出生时间 。2、地点为 。3、父姓 。4、母姓 。
5、小时 6、13岁时(1893年) 。
7、16岁时 。
1、18岁(1898年) 2、半年后 。3、毕业后(1902年) 。4、 学医两年。
5、因感到学医无用, 。
1、1909年 。2、1910年。 3、1911年任 。4、1912年 ,5、后移入北京, 。6、1926年为躲避段祺瑞政府迫害, 。后出走。7、 1926年 。
1、两本知篇小说集: 。2、一本 。3、一本 。4、一本 。5、四本 。6、若干 。7、一本 。8、一本 。
1881年
浙江省绍兴府城
周,读书人
鲁,乡下人,能看书
不愁生计。
遭变故,寄居亲戚家
重病三年的父亲去世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改进矿路学堂
到日本留学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便放弃学医从事文艺
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在绍兴中学教务长
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
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
《呐喊》和《彷徨》
论文
回忆记
散文诗
短评
翻译作品
《中国小说史略》
《唐宋传奇集》
鲁迅先生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揣摩思考:
有三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从考入不收学费的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作者考入水师学堂,表明作者思想进步,因为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水师学堂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上的学堂,没有出息;“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由此可见作者当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
第三次: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后,决定弃医从文。这是最重要的的一次转折,这次转折决定了他的后半生。在学医期间,看到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时速影片,影片上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一旁围观,争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决心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作者说:“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所以,鲁迅开始学习文学,走文学救国道路。
第二次:矿路学堂毕业后被派往日本留学,并新局面意学医。改变自己熟悉的专业是需要勇气的,但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振兴,他毅然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
纵观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他所学专业几经变化,然而 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救国救民的爱国心
四、根据自传中的事件评价人物: 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
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提问:从此文可以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1)、篇幅不宜过长;
(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
其词;
(4)、语言要朴实。
主要写自己的生
平与贡献。
特点:
写法:
课文“思考与练习”四(P27)
答题思路:
1、回答能否换。
2、说原因(A明确词语的意思。B与上下文的意思)
第一小题:不能换。
“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换后不符合文意。“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情;用在这里非常合适,写出了“我”家由“并不愁生计”忽然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的遭遇。
第二小题:不能换。
“居住”指比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而“我”只是暂时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换后就不符合文意。“寄住”一方面表明短时间的住,同时“寄”还含有依附别人或依附别的地方的意思,用在这里与文中的“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互相印证。
揣摩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还写了鲁迅的著书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不能删去这些内容,否则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拓展:
1、我们还学过鲁迅哪些作品?
2、还知道鲁迅哪些事情?
3、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较本文与〈老舍自传〉的语言运用方面的不同。
《老舍自传》文言味较浓,本文系流畅的白话文。
《老舍自传》中大量运用了骈偶句,本文则用的是错落不齐的散文句。
《老舍自传》语言诙谐:本文语言庄重。
关 键 语 句
性格和思想倾向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
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
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
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
所走的两条路
幼年具有不甘屈辱、刚强、
自尊的性格
不走老路,冲破世俗,追求新
生活,开拓进取的积极的人生
态度
……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
因为我确知到了新的医学对于日
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个人志愿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
需要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
……将被斩……先提倡新闻艺
关心民族未来而弃医从文,不“坐而论
道” 一旦有新发现,则立即付之实施,
绍兴光复后,我做师范学校校
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
育部长招我去做文员……
侧面反映鲁迅对革命的积极态度
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
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坚定站在反帝爱国的人民一边。
对反动政府的揭露击中要害
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楚,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