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6.强项令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6.强项令

  • 格式:  PPT
  • 大小:  1.85M    34张
  • 时间:  2016-12

《强项令》ppt课件(34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强项令》ppt课件(34页)《强项令》ppt课件(34页)《强项令》ppt课件(34页)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6. 强项令
范晔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范晔(yè)(398~445),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
文学常识: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在史学体例方面有所创立,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范晔是这部书的作者之一。
范晔,南朝宋时史学家,字尉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工隶书,通音律。晋末任刘裕(宋武帝)子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宋王朝建,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424)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但不久即升迁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后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范晔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不得志,乃专心从史。参考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自定体例,订讹考异,删繁补略,撷取众家之长,写成《后汉书》。该书向为治史者所重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后汉书》与范晔: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骖乘






chuí


shòu
cáng


cān shèng
chì
读准字音
晔yè   圉yǔ   匿nì   骖cān  
楹yíng  臧cáng  敕chì   栗lì  
斛hú  绶shòu  拯zhěng 鬻yù  
徙xǐ  丞chéng  砚yàn  涿zhuó  
宦huàn 惮dān   秩zhì  讼sòng  
茔yíng 沅yuán   姬jī  侍shì   
姝shū  旰gàn   壕háo 铠kǎi   
刍chú  徇xùn   掳lǔ  戍shù   
颁bān  犒kào  猝cù   撼hàn  
阙què  蹙cù   恂xún   箠chuí   
枹fú   敝bì
生字注音
“强项令”是指谁?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后特征为洛阳令。
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
为什么称他为强项令?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令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请简述故事情节
老师要检阅你们自学的效果啦!
课文主要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带着家奴出门,驻车扣马,“格杀”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塞杀”董宣。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并“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光武帝依然强迫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光武帝明白了个中的道理,重赏了董宣。董宣死后,光武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二千石官员的礼节安葬了他。
读课文,讲讲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
1.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2.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课文又是怎样记叙“董宣执法”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1>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官府抓不到。

<2>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

<3>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董宣死不从。

<4>结局(至“赐钱三十万”):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

<5>影响(至段末):从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获“卧虎”美称。
合作学习——自读课文、把握文意。
要求:
充分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朗读节奏等问题,可以跟同学进行交流。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尽量读懂课文,掌握课文大意。
别忘了,你身边还有老师哦!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

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

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
yǔ,地名
特例
征召
等到
因为
家奴

拉住
停留
陪乘
名词作状语,用鞭子
击打
接着
shǔ,列举
大声说
倒装句,欲言何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放纵
柱子
名作动,鞭打
倒装句,以何;理,治理
平民,百姓
同“披”,盖,覆盖
圣明德行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
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
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强迫
平民,百姓
按,撑
认错
叩头
隐藏
同“藏”,隐藏
命令
施行,施加
威严
捕捉打击

全,全部
于是,就
没有谁不
分发
从此
发抖

歌颂

鼓槌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
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
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
齐相。
察看
妻子和儿子
古代度量单位
伤心
因为
下诏
派遣
倒装句,
以大夫礼葬

匿:
得:
及:
格杀:
即:
乞:
纵:
楹:
被:
谢:
强:
顿:
据:
臧:
敕:
悉:
班:
卒:
临视:
敝:
葬:

抓到,得到
等到
打死
立即
乞求
放纵
柱子
盖,覆盖
认错
强迫
叩头
按,撑
同“藏”,隐藏
命令
全,全部
分发

亲临省视。临:居上视下
破旧的
安葬
词语解释
一、注意以下词语的古今异义(古义仅指在本文中):
1. 特征: 古义:
      今义:
2. 谢: 古义:
      今义:
3. 强项: 古义:
      今义:
友情提示
特例(破格)征召;
特别的、明显的记号。
认错、认罪;
感谢。
强硬的脖子;
特别突出的项目。
4. 亡: 古义:
    今义:

5. 是: 古义:
    今义:

6. 妻子:古义:
     今义:

7. 良人:古义:
今义:
逃跑、逃亡;
死亡。
指示代词,这;
判断词,表肯定的意思。
妻子和儿女;
单指男性的配偶。
平民、百姓;
好人。
8. 白衣
古义:
今义:
白色的衣服
平民、百姓;
古义:
今义:
9.尝
曾经
尝试,品尝
以刀画地
将何以理天下乎
宣悉以班诸吏
葬以大夫礼
以宣尝为二千石
大言数主之失
欲箠杀之
死乃知之


(用)
(拿、凭)
(把)
(按照)
( 因为 )

(的)
(代词,指代董宣)
(代词,指代董宣的廉洁)
因匿主家
因格杀之
因敕

强使顿之
强项令

因为
接着
于是,就
强迫
强硬
翻译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陛下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将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③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④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权贵)没有不害怕得发抖的。
人物: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董宣、湖阳公主、苍头、光武帝、太监
夏门亭——宫殿
公主家奴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光武帝命董宣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不畏权贵 秉公执法
董宣执法
唯布被裹尸
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廉洁奉公
光武帝明白道理,重赏董宣。
董宣去世后家境:
人物性格
董宣:

湖阳公主:

光武帝: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仗势欺人、骄横
开明、知错就改
1.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
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错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
  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董宣秉公执法、维护皇权的精诚之心征服了他。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3.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5.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从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一个人,因为(家奴)藏匿在公主家,差吏不能抓不住他。等到公主出行的时候,(公主)用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们,(董宣)拦住马车,边用刀圈地,边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声喝斥着家奴,让他下车,接着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将这事告诉了皇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董宣。董宣叩了个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呢?”董宣说:“陛下您因圣明有德而复兴,但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死我,我会自杀了断的。”当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太监强拉住他,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皇帝您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差吏不敢上
译文参考
门(抓捕)。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皇帝跟百姓不同。”因此命令:“硬脖子的县令退下!”赏赐三十万钱。董宣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使他们都害怕得发抖。京师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少平。”
(董宣)任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派大臣前去察看,只看见用布裹着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便赏赐给他一条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由于董宣执法严正,权贵们十分忌恨,因此不断受到诬陷而一再贬官,最后降为洛阳县令。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都,王亲国戚为非作歹,湖阳公主的管家胡奴仗势欺人,血债累累。董宣不畏强暴,处斩了胡奴。湖阳公主为此串通大司冠欲致董宣于死地。司徒侯霸等人敬佩董宣为人,面奏光武帝要求御审。在御审中,光武帝宣判董宣无罪,但为了给湖阳公主一点面子,命太监强按董宣向公主赔情。董宣宁折不弯,双手撑地,昂首大呼“臣无过,不能赔情!”形状如卧虎。光武帝看到董宣刚烈正直,十分喜爱,赐封号为“强项令”继续在都城任职。董宣不畏强暴严正执法的事迹是值得颂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