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3课时
撰写
孙玉凤
时间
2013/8/26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  。作者                    :(约365-427),又名               ,字                  ,              诗人,散文家, 别号                      ,谥号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无问津者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甚异之                                 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课堂小测。(另附试卷)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若有光                            才通人                        
 屋舍俨然                              属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并怡然自乐                     
(2)重点句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熟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妻子邑人                                       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皆叹惋                           
延至其家                                       辞去                             
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重点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再读课文,思考:
 (1)哪些句子体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源人和渔人谈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完成学案。
                         第三课时
■课前小测。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熟读第四、五、六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2)重点句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后遂无问津者。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6)出自本文一直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哪些?试解释它们的含义。
■课后检测。
                            (一)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6、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
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小考卷之一
一、填空。(5分)
   1、陶渊明,一名                ,字                  ,                   (朝代)著名诗人。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自号                          。
   2、本文选自                         。
二、解释加点词语。(6分)
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甚异之                                 欲穷其林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小考卷之二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3、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              ⑵便要还家(              )
4、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桃花源记》小考卷之三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
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7、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17.(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