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28.醉翁亭记
第二
课时
课题(内容)22.醉翁亭记           年级八            执笔人曾春桃
课型  新授                        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09.4                    科目语文         审稿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内容探究与遇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施
学生双色笔记
用时
课前测评: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    )尤美       觥(     )筹交错   
 林霏(     )开  B 树林阴翳(     )     泉香而酒洌(    )
 岩穴暝(    )      C 伛偻(    )提携   蔚(    )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   )  D 晦(    )明变化     颓(    )然乎其间者 
   酿(    )泉为酒
4.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  ②日出而林霏开(                   )  ③苍颜白发    (                   )  ④伛偻提携    (                    )
新授内容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三、语言特色探究
骈散结合
“而”字运用
千古传送的名句
堂堂清训练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         
  (3)杂然而前陈者:          
  (4)苍颜白发:             
  (5)树林阴翳:            
  (6)太守谓谁:           
(7)负者歌于途:             
(8)林壑尤美:               
(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1)蔚然而深秀者(    )            
(2)日出而林霏开(    )
(3)临溪而渔     (    )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               (2)           
(3)               (4)            
(5)           
4.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一、课前测评
(先全班测试,后分小组由小组长点评打分)
二、预习导学交流
(要求学生作好双色笔记)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指导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三、内容展示
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由各小组按要求展示
2.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打分。
四、学生置疑
预设疑难:
学生可能对文中“而”字的用法不易掌握,多找文中例句让学生细细辨解。
学生可能对游人乐与太守乐的“乐”理解不透,讲清作者所处背景让学生透彻理解。
3.文章较长,学生难以背诵。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试着按结构顺序背诵。
五、当堂反馈,堂堂清训练题(见左边)
六、课堂小结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七、教学反思
5'
1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