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4.河中石兽

  • 格式:  PPT
  • 大小:  924K    32张
  • 时间:  2017-03

《河中石兽》ppt课件(32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河中石兽》ppt课件(32页)《河中石兽》ppt课件(32页)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培养自学、合作能力,参照注释
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师友互助
参照注释自学课文(8分钟)
自学情况展示
1.《河中石兽》选自  代  写 的       。
2.它是以( )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
读准下列字音
河干( ) 圮( )于河

棹( )数小舟 木杮( )

湮( )于沙上 倒( )掷
gān pǐ

zhào fèi

yān dào
1、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求石兽于水中:
3、竟不可得: 棹数小舟:
4、设帐: 湮于沙上: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不亦颠乎:
7、啮沙为坎穴:
8、溯流逆上: 臆断:
河边
倒塌
经过,过了
寻找
终于,到底
划船
讲学,教书
埋没
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通“癫”,疯狂
侵蚀、冲刷
坎穴,坑洞
逆流
主观地判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读一读,译一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
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他们寻找石兽的方位、理由和结果
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做法是对的?
师友合作


求之下流



求之
地中



求之
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众服为
确论
(失败)
无迹
以为顺流下矣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于水中
竟不可得
寻找石兽的不同方位、理由和结果
寺僧

只考虑了
水流的因素
讲学家

只考虑了
石兽和沙子
的轻重因素
老河兵

综合考虑了
1.石兽和沙子的比重
2.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据理臆断
源于实践
深究物理
全面分析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寺僧

只考虑了
水流的因素
讲学家

只考虑了
石兽和沙子
的轻重因素
老河兵

综合考虑了
1.石兽和沙子的比重
2.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据理臆断
源于实践
深究物理
全面分析
衬 托
变读课文 读出情感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亦颠。
这个句子这样改变可以吗?为什么?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一知半解好为人师的“空头理论家”,自恃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
寺僧
讲学家
纪晓岚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吗?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考?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启示: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我们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遵循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用我们的头脑,用一种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主题归纳
比较阅读
【甲】原文
【乙】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契:用刀刻记号;坠:落下;止:停止)
 
 1、解释加点的词语(1)山门圮于河:   (2)遽契其舟:
 2、翻译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甲文中庙僧最可笑的“行”是( ),
   乙文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 
 4、甲乙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两个故事共同蕴含了什么道理?
   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倒塌(2)立刻,匆忙
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呢?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1)以为顺流下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甲文:不能凭主观印象判断事物。乙文:不能死守教条,静止地    看待问题。
  共同的道理:讽刺那些死搬教条、回执己见、不知变通、不知道 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启示:人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静止地看待问题。
作业布置
必做题:练习册(1-8题)
选做题: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