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望岳

  • 格式:  PPT
  • 大小:  10.78M    31张
  • 时间:  2017-04

课件《第20课:望岳》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课件《第20课:望岳》ppt免费下载课件《第20课:望岳》ppt免费下载
《望岳》
杜甫诗二首
《春望》
民 间 疾 苦,笔 底 波 澜;
世 上 创 痍,诗 中 圣 哲。
满 眼 河 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 腔 君 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 盛 走向 衰 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 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 “诗圣” 。他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直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二十年后,世事变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的长安就写下了这首《春望》。“春望”是作者所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 “三吏”、“三别” 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很广。
写作背景
完成【自主预习】部分;
朗诵《望岳》《春望》;
用现代文概括诗歌内容。
《望岳》(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春望》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长安这座古城,春天草木丛生,一片荒芜。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遗憾人世间的离别而心惊。战火纷飞连绵,而今三个月不停,一封家信万金也难得到。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搔越短,简直就无法插簪。
内容示例
团队合作探究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请写出作者分别是怎样“望”的“岳”,又分别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其中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根据五言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具体分析)
望 岳
远望---泰山---绵绵不尽
近望---泰山---秀美高大
细望---泰山---极高幽深
愿/俯望---------抒远大抱负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它透露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的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好在哪里?哪句是虚写,那句是实写?分别写出泰山的什么特点?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将所有秀美聚集泰山。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
前一句为虚写,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后一句为实写,表现其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望岳》主旨(主题)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报复和雄心壮志。
《春望》
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人到中年。
唐肃宗至德元年[765年];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757年]三月。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溅jiàn 簪zā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深沉、沉郁、忧伤。
感情基调:
团队合作探究
1、诗歌的每联分别写了什么,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入手分析诗的每联)
首联:国都沦陷,徒有山河依旧,春天降临,人去城空,草木丛生。以京城荒凉景象作正衬,以春天美好景象来反衬,传达作者忧国伤时之感。
颔联: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抒发感伤之情 。
颈联:“连”虚数,时间长,“抵”夸张,战火不断,书信难通,表达一种思念家人 之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眼见颓败之景,心系家庭安危,搔首踯蹰,越发善感愁闷,白头稀疏,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平添悲哀。
2、整首诗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第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触景伤怀 移情于物 情景交融
第二种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可见:好诗的含蕴是非常丰富的。
拓展延伸
请你从体裁、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比较《望岳》和《春望》的不同。
体裁:《望岳》是五言古诗;《春望》是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望岳》和《春望》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思想感情:《望岳》透露一种远大的抱负,《春望》表达一种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时代不同风格迥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相关诗句赏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
诗歌意象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
达标检测
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望》《望岳》。
2、预习杜甫的《石壕吏》 感受诗人 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诗歌鉴赏模式分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杜甫《春望》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春天来临,长安城却是乱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步骤一)。此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残破萧条的景象(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在颠沛流离后悲痛、忧国伤时和念家悲己的情怀。(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2)、描写手法
A、对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官吏的凶狠残暴来衬托出百姓的凄苦。
B\、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白描。如“种地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动静结合,《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E、诗中有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3)、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夸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D、双关。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雨”,既指现实中的风雨天气也指处于战乱的国家。 E、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F、对偶。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等。
3、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揭示某种哲理。。
4、答题示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这首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步骤一)。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抱病在冰冷的床上听屋外的风雨声,在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步骤二)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步骤三)。
请赏析《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江水人的情感,江水万里迢迢伴送着我的行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分析《归园田居》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平淡朴素(步骤一),诗人描写了自己一天早出晚归的田园劳作的生活情景 (步骤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躬耕的自豪感。 (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
1、提问方式:请说说某某词的含义或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使至塞上》中说说“征蓬”和“归雁”好在哪里?
 答:“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归雁”指春归的大雁(步骤一)。在这里诗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从京都出发,又像春归的大雁进入荒凉的西域,此词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诗人孤独凄凉地出使塞外的形象(步骤二)。抒发了诗人贬官排挤后的孤寂落寞的情怀(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歌中的意思。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3)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A、《鲁山山行》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答:“行”,点明了诗人的行踪路线。通过描写诗人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之情。
B、《归园田居》  请说说诗中的“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愿的意思是诗人的志向 ,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步骤一)。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感 (步骤二)。可见“愿”是全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