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格式:  DOC
  • 大小:  57K    6页
  • 时间:  2017-08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课标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2章第一节的内容,新课标对本课题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课标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热衷于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等各种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在知识方面,学生只学习了机械运动,而对于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以及传播需要介质都很难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本课的探究活动,教师布置任务要明确,问题提出要具体,指导观察口令要清晰,结论的总结语言要准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听音乐和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感受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简单的小实验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通过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的步骤,并且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4、通过验证声音的产生原因的实验来认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转化法。
5、通过实验和具体的生活实例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而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6、通过观看动画片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怎样才能听到回声。
  
  五、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泡沫球
   学生准备
   橡皮筋、钢尺、音叉、烧杯、水 、纸、树叶、音叉、梳子、笔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美妙的音乐《鸟语花香》
这首曲子好听吧,从曲子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你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块走进美妙的声的世界吧。出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活动:利用橡皮筋、钢尺、音叉、烧杯、水 、纸、树叶、音叉、梳子、笔管
思考:1.你是怎样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呢?
2.这些发声的物体具备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组汇报展示:是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的。
师生讨论总结:是振动产生了声音。
做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验证:
教师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问:你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了吗?那你看到音叉叉股的振动了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发声的音叉叉股在振动吗?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泡沫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停止发声,小球跳动──说明发声停止振动也就停止。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我们将微小的看不见的叉股的振动,转化为明显的看得见的小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提出问题: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你还能想出办法将叉股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现象呢?
(2)学生验证(两生合作):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看见烧杯内的水向外溅出,也就是将叉股的振动转化为水的振动,引起水花溅出。(演示)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件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
   提出问题:1.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要借助无线电才能进行交谈呢?
2.我们为什么坐在教室里能畅所欲言。
视频播放: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教师演示: 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 泡沫球 敲击B 和A 球靠近的小球跳动
提问: 是谁将B音叉的振动传递给A音叉的呢?
总结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老师敲击音叉,叉股不停地左右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最后到达我们人耳,引起听觉。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提问:只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吗?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其他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列举实例,提到液体、固体传声的具体事例。
 课件播放:伏地听声 水中芭蕾
   活动二:一同学轻抓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人物链接 贝多芬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引出声速。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问题四:回声是什么?回声的利用。
播放视频:《回声》动画片
回声的定义:声音的反射。
听到回声的条件:两次声音间隔大于0.1秒。
提出问题:我们至少离高墙多远才能听到回声?
学生计算。
(三)、课堂小结
学生对照大屏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四)、巩固提高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还在_____,按住鼓面则鼓声_____. 
2.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的发声体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______而产生的。
4.下列乐器中依靠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大号     B.笛子     C.钢琴     D.唢呐
5.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_(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_____.
6.在两个平行峭壁间的山谷里放了一枪,在2秒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又过了2秒听到了第二次回声,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

作业布置:利用纸杯和细线制作土电话。
(六)谈收获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谈谈我们今天的收获吧。

八、效果分析
本节课总体效果很好,能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课堂实验多,并且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能进入到探究实验中去,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一节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课。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多叙述实验过程及结论,对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会更好。
九、观评记录

1.学习情境生活化,学生倍感亲切,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幅优美的模拟画面,犹如儿时出游的场景,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声现象的学习。实验筐里熟悉的尺子、梳子、气球、橡皮筋、笔管等实验物品,更是激发起学生动手的欲望。刚刚经历的雷雨加交的情景再现引出声速,通过动画片中的淘淘了解回声,这些情景的创设都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带着无比的兴奋来到物理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对全体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2.课堂教学实验化,实验清晰、效果明显,重视科学探究
本节课大大小小的实验十余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非常有效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发声的实验中,每一个小实验都很好操作,振动的现象也很明显,很能说明问题。敲击音叉,用泡沫球和水转化叉股振动的实验,放大效果非常清楚,说服力强。
3.物理研究方法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物理走向了社会
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重视物理方法。例如:多次利用对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敲与不敲音叉再去接触泡沫球进行对比、敲与不敲音叉接触水面进行对比、土电话实验剪断细线与不剪时对比、抽气盘阀门关闭与打开时进行对比,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强调对比带来的效果,将这种对比的意识渗透给学生。转化的思想是这节课的突出亮点,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和水花的溅出,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亲历实验探究、分析图表、自主阅读等学习方式,获得新知,提升了能力,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测声速、计算回声距离等实际问题,关注声现象在建筑、医学、工业、军事等科技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亲历了实验探究,尝试了多种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更体验了这种学习带来的兴奋和喜悦。
十、课后反思
(1)能选用身边的有关器材设计一些小实验来证明:
声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可进行探究的器材在周围随处可见,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器材进行探究教学,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例如让 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如尺子振动发声、声带振动发声、击打纸片发声等),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都发生振动基本特征。这一章的“探究”相对后面的几章而言比较容易,学生做起来也比较简单。
(2)认真领会获取本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如运用对比的思想判断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运用归纳的方法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运用转化和放大的方法,放大人眼看不到的振动。例如音叉的振动不能明显看出,可通过让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引起颤抖的触觉或看到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以及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等现象来显示。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想象化”的思维方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3)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合理的评价。在探究学习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议评、教师综合评,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取得的进步及其经历过程,如,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如何与同伴合作,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未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