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 岳阳楼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7 岳阳楼记

  • 格式:  PPT
  • 大小:  3.85M    29张
  • 时间:  2015-04

《岳阳楼记》PPT课件5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岳阳楼记》PPT课件5《岳阳楼记》PPT课件5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中国四大名楼
湖南岳阳楼
湖北黄鹤楼
山西鹳雀楼
江西滕王阁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1015年考取进士。1043年任参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做。他的作品收在《范文正公集》里。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庆历新政 政治革新
军中一范 西贼破胆
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先忧后乐 心系天下

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贬居邓州。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1.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朗读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语言,体味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学习朗读。
2.自由朗读,交流字词,初步感知。
3.配乐朗读比赛,把握停顿与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朗读要领:
谪守
怒号
予观夫 属于作文
偕忘
樯倾楫摧
浩浩汤汤
zhé
háo

zhǔ
xié
qīng
shāng
两人一组,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
4.疏通文意
⒈一词多义



国防
国家
国都
有时
或许
处在
居住
停了
积累词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
面山而居
居十日

通过
顺利
通晓

开朗
宽广
具,通“俱”,全,都
属,同“嘱”,嘱托
初极狭,才通人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则有心旷神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⒉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代词,他,他们
语气词
代词,他的
⒊虚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

其必曰
其喜洋洋者矣
必先苦其心志
4.翻译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
看了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5.通览全文,看看五段各写了什么?理清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描绘阴晴不同的两幅画面,和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
第三部分(5段):借“古人仁人之心”,否定两种览物之情,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精读研讨,体悟观点
1.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什么背景?这说明了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有何表达效果?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3.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然则”一词有何作用?
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
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

“然则”一词,由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朗读三、四段,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什么心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四段分别描绘了洞庭湖阴冷、晴朗的不同画面。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跟外物和个人遭遇无关,那么跟什么有关呢?古仁人有着怎样的忧乐观?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进亦忧,退亦忧。”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有着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 “微斯人,吾谁与归”,“斯人”指什么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谏之意。作者写此文,描绘岳阳楼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即是勉励朋友也是自勉,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研读品味,美点寻踪
1.鉴赏文章构思美。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为 自 己
古仁人的思想情感
为 天 下
2.品味文章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美在骈散结合。
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美在练字。
例如:“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3.感受文章意境美。文章描绘了怎样优美壮阔的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立足文本,链接生活
1. 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以及它的教育意义。
这是本文的主旨句。意思是我们应该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努力拼搏,积极进取。
这句话表达的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尽管包含“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强调心怀天下,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2.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后人是一种鞭策。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举出几例吗?
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陆 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庆历革新后,范仲淹、欧阳修、滕子京等改革官员先后被贬。但众人忧国忧民之志不改。《岳阳楼记》中体现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当时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思想的结晶。这种博大的“忧乐”情怀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于是,岳阳楼裹携着迁谪文学的丰厚积淀,在古仁人志士的心中,树立起了民族精神的最高峰。全文仅369字,但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不愧为千古绝唱。